程德胜
湖北省钟祥市冷水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尽相同,因而分层教学这一理念被广泛提及。在此,本文从分层教学的角度出发,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主要从“综合地了解学生”“有效分析教学内容”“设计差异性的作业练习”这三方面展开,以期促使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学生
分层教学法是在遵循学生个体差异性基础上开展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是落实因材施教理念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经过了之前的数学学习,已经在数学这门学科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差距、差异等。所以作为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师,要特别注意分层教学法的开展,以期对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下面,本文对于数学分层教学的开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综合地了解学生,科学地进行分层
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学生。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数学学习,已经在数学兴趣、数学态度、数学基础等方面表现出来差异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重点关注不同学生的表现,分析学生在各方面的差异,从而对于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体现一定的针对性,也就是为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等。因此说,开展分层教学的基础就是,教师结合对于学生的综合了解将学生进行分层,打好分层教学的基础。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和基础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即A、B、C三个层次。A层学生是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且数学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热情也较为充足的学生,B层学生则是数学学习基础和兴趣都比较一般的学生,而C层则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得比较差。在这样的分层基础上,教师充分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来为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问题和任务等,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自己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当然,这样的分层在一定程度上是隐性的,只是为了更加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而不是为了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所以教师需要动态地看待学生,及时、灵活地调整自己对于学生的分层。
二、有效分析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对于学生分层的基础上,充分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这些方面体现一定的分层设计。在设计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关注数学教材中各章节的任务和要求,对于其进行深刻分析,然后结合学生的差异,给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问题等等,并要求相应能力范围内的学生尽可能地完成,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所进步和提升,从而更好地将因材施教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同时,教师也可以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作,实现共同进步。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的时候,对于A层学生,教师可以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这节课的内容,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且尝试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能够进行一定难度的计算;对于B层学生,教师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结合教师的讲解去理解,这一层次的学生也可涉猎A层难度的计算,但不做要求;对于C层学生,教师可以和他们合作,完成对于知识的初步掌握,并利用一些简单的问题促使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参与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引导,从而促使学生可以得到自己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为他们布置不同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在小组合作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负责不同的任务,加强交流,从而实现一定的共同进步。
三、设计差异性的作业练习,巩固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在弥足课堂教学不足以及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活动,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作业的布置入手,落实差异性和分层性原则,即在保证课后作业方向一致的前提下,给学生设置内容和难易有着区别的课后作业,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课堂所学知识,避免学生对于数学作业产生厌烦的心理。
例如,教师在作业中设计基础性习题、提高性习题、拓展性习题,基础性习题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挑战更高难度的习题,实现一定的进步,比如B层和A层的学生可以尝试去完成提高性习题、拓展性习题,促使学生实现能力的提升。同时,对于学生的作业评价,教师也要体现一定的分层性,让不同的学生都感受到一定的成功感。
总而言之,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取得不错的反响,但其教学效果的提升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一些问题,不能盲目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月胜.分层异步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7(32):35-37.
[2]王向桃.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