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江
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中坝小学
【摘要】数学科目不管是在学生学习那两个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体现在它的难度上,更重要的是他对学生将来学习的意义。所以说,数学教育不断的在创新改革就是为了能够促进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近些年来,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教育模式也不断的出现,这些新的教育模式符合了时代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探究 学习兴趣
【正文】自主探究模式是近些年来新兴的教育模式,他更多的是鼓励学生用新知识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去独立解决问题。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更多的用自己的能力去进行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应用这一教学模式,即能帮助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所学知识又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本文主要是从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以期促进小学数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自主探究模式是新时代教育观念不断发展下产生的新的教育模式,它能够提高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所学数学知识充分的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自主探究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探索学习数学知识,加深对老师所讲内容的理解。同时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能够激发课堂的活力使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更加的有效。
二、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2.1布置预习任务
自主探究学习就一定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自主学习的过程,预习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独立学习过程。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不会得到老师的帮助,更多的只能依靠自己或其他参考资料,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不可避免的要进行自主学习。同时,预习也能让学生提前了解学习内容并且清楚的知道自己上课该要重点听的地方。所以说为同学们布置预习任务对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时,由于大多数都是以前学过的知识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预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上课之前提前了解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上课需要重点听讲的地方。由于预习是没有老师指导,大多数都是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探究,这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所以老师应该给学生提前布置预习任务以促进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
2.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模式不仅仅指的是学生个体进行努力,也可以是学生团体之间相互的努力。
小组之间的讨论能够使得成员之间的思路进行交流,从而促进小组成员能够得到不同的思维。从而促进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产生新的思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一定要做好监督避免一些同学不参与讨论合作,只想着坐等小组成果。所以说在学习过程中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2.3教师的引导作用
我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不是说要放弃教师的课堂教学作用。相反,我们更要加强教师在课堂中所发挥的作用。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在进行独立探究学习解决关键节点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面对一道题学生只需要一个点拨就能问题,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发挥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向关键节点去靠近,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
三、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
3.1多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多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学习数学跟过程中多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不断地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这样一来,能使学生更加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所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多思考。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去独立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独立探索的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学生不断的思考能够使得他们对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不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问题的解决中去。所以说学生应该培养自己多思考的习惯。
3.2培养自己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时更加的认真专注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在课下积极的探索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来说,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能让学生更加愿意更加勇于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愿意去了解更多有关数学的知识。
【结束语】总之,在如今新的教育背景下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就离不开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有利于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消化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查琴芳.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研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9):72.
[2]柴晓丽.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J]. 亚太教育,2019(10):84.
[3]陈坚.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提升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16,2(0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