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珊
岳阳县新开镇中心小学 湖南 岳阳 4141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主体、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写作水平的提升、学习成绩的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更好的组织学生开展语文阅读活动,本文就对小学高年级语文主题阅读的教学策略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是以生为本,在明确的教学“主题”之下将多篇不同角度的文本相互融合在一起进行探讨学习的教学活动。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会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重复性记忆。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的阅读量大打折扣,阅读兴趣也不足。并且,教师所使用的阅读方式过于传统,单篇授课难以适应大量阅读的环境。因此,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是当前教学的关键。
一、趣味导入,创设主题情境
情境创设是主题阅读教学的核心。有效的阅读方式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自感受知识,才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群体具有独特的身心特点,年龄小、经验不足、会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喜欢接受新事物等特点。如果过分对学生进行说教,学生难以发展兴趣,也不会自愿计入到学习活动中,主动接受知识。所以,在语文阅读中,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特点,结合主题情境,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将学生引入到真实体验中,发展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以统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在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利用主题阅读教学,为学生设计相应主题,如,“艺术之美”。为了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加浓厚,教师就用趣味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在语文阅读导入中,教师可以用音乐来开展本节课的阅读活动。教师将提前找好的音乐播放给学生,让学生欣赏并感悟,如,《月光奏鸣曲》。并且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歌。当你们听完之后,告诉我你们的感受是什么?从歌曲中听到了什么?然后,再结合文章《月光曲》,感受一下其中的相同点。”或者,在语文阅读导入中,教师利用游戏来开展本节课的阅读活动。在阅读《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笔,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画牛”。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在阅读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进行一场游戏。游戏规则是:自己在纸上画牛,比一比哪位同学,画牛画的最好、最生动。”经过趣味导入后,学生的兴趣得到有效发展,都想加入到学习活动中,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并且,学生的兴趣也会转移到阅读教学中,阅读文章会更加积极、认真,对阅读问题也会主动解决,为有效教学打造基础。
二、探究问题,明确主题阅读
提问能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有效发展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在问题的引导下,培养自己对知识探究、创新想象的能力。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思维拓展都能得到提升。而在语文学习中,为学生设计探究阅读问题,让学生明确主题阅读,学生会在一种自由的思考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还能在此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因此,设计探究问题,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阅读求知欲的提高,进而整理出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实现阅读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阅读《月光曲》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阅读和找寻答案。在语文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阅读本篇文章之前,我们先考虑一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在第二段散步场景中,出现了‘茅屋’。
这个茅屋是什么样的?里面有什么人?谁弹奏的曲子?”当教师提问学生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和思考。等待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当贝多芬进去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贝多芬为什么要给他们弹奏这首<月光奏鸣曲>?当盲姑娘听到这首歌曲后,又是什么样的反应?贝多芬是怎样回答她的?”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依然可以为学生播放歌曲《月光奏鸣曲》,让学生边听边感受故事中的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态和思想情感,正确解读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图片、音乐、视频的引导下,学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内容也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运用这样的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愿意加入到阅读活动中,主动阅读、积极思考、强化对知识的记忆。还能在问题的引导下,提高自己的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有效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小组阅读,深化主题阅读
相比较学生独自学习来说,学生一起学习,更适合当前学生的学习认知和特点。小学生的心理不成熟,个人学生容易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要想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个人学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以以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共同学习,学生会按照小组内部的分工和依据各小组的学习任务来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同学相互鼓励的情况下,学生更愿意加入到探究活动中,增强阅读体验,提高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小组学习中,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且,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更能加深学生对主题的认知,完善相应的知识框架体系。因此,教师就利用小组阅读方式,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从而深化主题阅读。在阅读《伯牙鼓琴》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先自己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思,然后,在小组内部,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之后,教师为小组布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本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读完故事之后,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启发和感受?结合相应资料,思考“知音”是什么意思?你的感受是什么等问题。将问题带给学生后,部分学生会找资料,部分学生会理解文章意思,部分学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小组阅读,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深化主题阅读,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四、合理评价,保障主题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评价是最重要的一项体验环节。只有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喜悦,才能够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动力,学生更愿意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提升学习效果。所以,需要教师要合理评价,切实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优化评价内容,既让学生发展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出不足,从而积极思考其中的原理,实现有效改正,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要有选择性地评价学生,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课堂学习中,当学生彻底掌握错题之后后,教师要积极表扬学生、鼓励学生。比如,在每周的阅读量比赛中,学生的阅读量相比上周,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就要积极表扬,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当然,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只有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过程中,学习效果会有明显的提升。这样才能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从而树立自信心,最终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是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需要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而阅读教学对学生品质的培养、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结合主题阅读教学,通过趣味导入、探究问题、小组阅读以及合理评价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体验中,学习语文、会学语文,从而掌握知识和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静文.小学语文单篇课文主题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6.
[2]韩艳梅.语文教科书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3]秦敏.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整合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