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阳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一中学校 150300
摘要:提问是数学教学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有效的问题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还能够促使学生总结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且,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问题的提出,而且,问题必须精准、科学、灵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通过问答的过程,引发学生的思考,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提问;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说,提问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占据着关键性的地位。可以说提问是高中数学课堂的生命线。而且,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数学知识的同时,实现与教师、同学之间的有效交流。同时,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避免满堂问现象的出现。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和探索:
1.提问要有科学性
要想提出有效的问题,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保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状况,并具有针对性、合理性与有效性,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课堂提问不能太难也不可以太简单。太难的问题很容易引发学生的畏惧心理,太简单的问题又无法起到启发学生的功效。所以,提问要有科学性,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针对性较强的问题。
比如:在《集合》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明确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在导入环节,为学生提出了问题:军训之前学校发出了通知:八月15号八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开动员大会,请问在这则通知中通知的对象使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的学生?通过这个问题,笔者就将集合的概念展示给了学生。可见,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提出相应的针对性较强的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准确且形象的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新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式与解决技巧,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内化。
2.提问要有层次性
课堂提问应该具备一定的层次性,难度要适中。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教材知识和学生的发展规律,将问题分解成相互关联的小问题,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的兴趣,强化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比如:在《函数及其表示》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函数的定义域。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思考了炮弹的射高与时间变化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思考了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变化的关系。最后,要求学生思考了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变化的关系。学生在这三个实例的分析与思考中就能够总结出其中的共同点并明确函数的特征。紧接着,笔者要求学生思考了实例当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这样一个一个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探究。而且,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提高。
3.提问要有趣味性
数学课堂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且,数学知识难度相对较大。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要适当提高课堂提问的趣味性,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改变数学知识枯燥无趣的刻板印象,让学生能够在轻松且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使课堂氛围更加和谐融洽。
比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熟悉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相应的图像与性质。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折纸的过程。并且,笔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了折纸的相关过程,同时,要求学生思考了问题:假设一张纸的厚度是1,对折x次之后,纸的厚度y是多少?学生通过这一问题的分析与总结就能够明确指数函数的相关定义。在本节课,笔者借助多媒体与学生的动手实践增强了问题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的兴趣,而且,实现了和谐且轻松的课堂氛围的构建。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对数学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科学且合理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思考来体会、感悟知识。并且,教师要从多个方面思考和探究,提出更加有效的问题,让提问更加科学、高效,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唐中建.优化课堂提问教学 提升数学教学质量——论高中数学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3):61-62.
[2]李兴雷.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多媒体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05):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