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玲
四川省广安花桥中学校 四川 广安 638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以及运用,高中地理课程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问题作为教育教学的发展起点,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课程发展形成良好的呼应。问题教学作为高中地理课堂中常用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以及分析能力,对于接下来的地理教学有着一定指导作用。本文基于高中地理课堂中的问题教学展开相关讨论,希望对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研究
在当前的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要逐渐运用“真”问题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真的疑问。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事物,同时也是学生当前最想解决的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要注重维护问题教学的完整性,促进学生完整的认识地理知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注重地理学科的问题选取
高中的地理学科主要是教授学生地貌、世界人口、环境与发展问题等内容,促进学生对于中国以及世界地理有一定的了解。由于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因此,教师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细致推理,并且能将已学知识与各种地理现象进行联系。教师要注重回答问题的严谨性,并且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且勇于提出问题[1]。
以“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课为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动画演示等内容,吸引学生将注意力投入到课堂堂教学当中。例如,教师在讲授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时,可将完整的“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展示给学生,并且利用动画演示,向学生展示完整的流程。在这一教学中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动手在笔记本上绘制这一过程,并且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二次理解。有些学生在进行自我思考,并提出疑问: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是什么?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又是什么?学生针对这两个问题会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整体的分析,并且会在课下请教教师或同学,进一步探索问题中的内容,并且得出相应的答案。学生在问题当中能够对本章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并且形成良好的分析能力。
二、在相关教学情境中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情景教学是新课改当中重要发展的内容之一,教师要将教学内容置于适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促进学生将新知识与已建立的地理知识结构进行有效整合,并且将发生冲突的内容进行记录,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究的心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范围,设置“例题”性质的教学内容,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问题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将知识进行有效回顾,并且有效的提供了学习方式[2]。
例如,教师在讲到洋流形成的课程是,可以将透明的玻璃杯内住满水,并且在水中放入一些质量较轻的彩色物体,教师在杯口轻轻吹动睡眠,引导学生观察杯内彩色物体的运动情况,并由此开展接下来的教学,从而将这一实验与风海流和上升补偿流进行有效连接。教师在课堂当中要积极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利用短小的实验或者教学演示,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加便于学生观察以及思考,便于学生针对这一实验进行提问或深度学习。教师也可在进行操作前引导学生猜想相关实践过程或结果,带着问题以及猜测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当中。高中生对于实践环节尚处于较为感兴趣的年龄段,因此较少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一步做到学科间的融合,积极促进地理其他学科的均衡发展。
三、在探究中促进学生提出地理问题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要积极推进探究式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并且具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学生在进行分析以及整理的过程中,教师可在必要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解题方式以及探究方向,防止学生没有思考方向或讨论内容偏离主要内容。在探究教学模式中,能够有效的引导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对于学生的进一步能力提升有着正向促进作用[3]。
以“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课为例,本课是以问题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的,在问题教学中起到积极的融合作用。首先,教师可将学生划分成人数相等的学习小组,并且利用课余时间利用互联网或者书籍,对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特点进行详细了解。在经过详细了解后,学生发现是因为山峰陡峭、土层薄等原因造成生态环境脆弱。但是在后续的学习中要对该山地进行生态重建,这也会使一些同学产生疑惑,从而提出如何在满足自然环境的情况下也能进行生态建设,以及进行异地生态移民有什么意义?学生针对这些问题相关讨论。有的同学提出可以在不同海拔种植不同的作物或进行针对性管理,也有的学生在居民被转移之后,可以找到更加适合耕种的土壤,进而改善经济状况。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格外的踊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要进行过多的干预,要促进学生用于表达内心的想法以及对问题的见解,进而对问题教学进行逐步深化。高中生当前处于希望得到他人肯定的阶段,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内心需求,进一步提升合作学习模式在问题学习中的重要性。
四、引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分类并分析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在分析问题的深浅程度上也会呈现出阶梯式结果。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师要注重问题是否具备一定的梯度性,能否激发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思考,其次,也要充分关注问题情境,并做深入思考。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产生“真”问题,或者只停留在浅层提问的环节,会使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及问题越积越多,加重学生的学习内容,甚至可能导致学生无法将知识点进行有效连接,进而导致知识结构断裂。因此,教师应该基于当前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及要求,逐步深化提问难度,是每个问题都能启发学生的一部分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消化新知识。
以“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课为例,区域文化主要是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地区进行联系,基于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进行针对性学习。例如,教师可首先向学生展示瓦尔帕莱索的相关视频以及文字介绍,促进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对该地区有一定的直观了解,并且要详细介绍其地理位置,并且要将具有特色的五颜六色的建筑展示给学生,有的学生提出色彩斑斓的建筑与当地文化有什么联系?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带着问题进行深度学习。这类具有生活场景的教学提问,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以及学习兴趣,情景教学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将注意力投入到教学当中,并且利用视觉以及听觉双重感官,逐步进行深度研究,并且将与之相关的问题进行归类,在今后遇到相似问题时能尽快找到解决思路。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在进行地理知识学习时要学会用“真”问题进行分析,很多高中生依旧提出较为浅显的地理问题,对于接下来的学习不会带来较大的帮助。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要不断深化问题的难度以及内容,促使自身加强地理学习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在学生回答不完全或者存在偏差时要及时引导其回到相应的思路中,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思考以及分析。
参考文献:
[1]胡善生.试谈高中地理课堂中“真”问题的教学策略[J].地理教学,2020(18):46-47+26.
[2]刘勇斌.新时期高中地理课堂中问题式教学的应用研究[J].教育界,2020(03):66-67.
[3]黄千寿. 浅析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A].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成都会场)论文集[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