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三体育生的心理素质训练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5期   作者:方斯棒
[导读] 心理素质囊括了个性特征、心理健康、智力与非智力元素以及自信心等方面。
        方斯棒
        福建省永安市第九中学
        摘要:心理素质囊括了个性特征、心理健康、智力与非智力元素以及自信心等方面。对于高中体育专项生来说,特别是高三体育专项生,只有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才能够在最关键的时期调整自身的身体状况。随着决定体育专项生命运的考试迫近,学生之间的运动竞技水准差距不断缩小,因此,稳定的心理素质就是促使体育考试中学生获胜的重要因素。所以,高中体育老师应当通过多种措施方式,借此来开展对高三体育专项生的心理素质的有效锻炼,从而使得高三体育特长生在体育考试中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准或者超出水准的发挥。
关键词:高三体育生  心理素质训练
        前言: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一些学生虽然在日常的体育锻炼中各类考试成果都较为突出,可是,一到较为严肃的体育考试中就会发生考核成果远低于日常锻炼水平的状况。这一现状直观表达了,高三学生具备较强的运动能力,可是,因为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导致学生内心充斥紧张情绪,从而在体育考试中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水准。假如学生可以打破心理障碍,就能够为自己长期的体育锻炼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所以,高中体育老师应当将心理素质锻炼贯彻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运动锻炼过程中,从而有效加强学生们的心理素质。
一、引导学生掌握调节心理状态技巧
        对于绝大部分体育专项生来说,体育考核前与考核过程中,内心情绪必然都会较为紧张,可以说,内心充斥紧张情绪是体育特长生在考试中的一种普遍情况。适当的紧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体现自己的体育竞技水准,可是,假如是过于紧张,学生就需要掌握自我调节技巧。所以,老师应当传授一些心理调节的技巧给学生们,从而使得学生在体育考试中保持最稳定的竞技水平。首先是积极主动的自我暗示。紧张的不良心理情况大多数情况都是恐惧、不安、害怕或者其他一些无法言喻的不良情绪。而引起不良心理情绪的根本因素就是学生担心自己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竞技水平,也就是担心自己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得不到想要的成绩。可是,假如在考试之前,学生对自身开展了积极主动的心理暗示,对自己在考试中发挥正常体育竞技水平充满信心,全身心沉浸到体育考试之中,那么任何的负面心理情绪都会消失。不但是在体育考核过程中,在日常的体育锻炼中,老师也可以教导学生对自己开展积极主动的心理暗示。比如,一百米赛跑项目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就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必须在哨声响起的那一刻,迅速完成起跑、加速等等跑步动作,假如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低出现分心或者稍许的迟钝,那么就会浪费珍贵的时间。所以,每一次一百米跑步之前,在开展热身运动的过程中,学生应当不断激励自己。除此之外,就是深呼吸。假如积极主动的自我暗示仍旧无法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学生就需要学会采用深呼吸的方式,使得自己的心理状况逐渐平静下来。学生可以在考试开始前的几分钟闭上眼睛,用腹式呼吸技巧慢慢的吸呼空气。感受空气在腹部中不断进出的场景,从而打消紧张的情绪,实现自我放松的目的[1]。
二、通过正面鼓励,加强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素质
        什么是正面鼓励,就是老师持续不断的激励学生,不断表露自己对于学生的认可期许,从而使得学生自主朝着老师所期盼的目标积极主动的前进。在老师正面鼓励的作用下,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会朝着积极向上与勇敢的方面转变。首先,老师要懂得发掘学生身上的优点。不同的学生会具备不同的体育优点,一些学生的八百米成绩突出,一些学生立定跳远的爆发力强劲,一些学生一百米成绩优异,还有一些学生总体体育竞技水平比较低下,可是,意志坚定、吃苦耐劳。不管是哪个方面的优点,老师都应当认可学生的优点。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老师不断认可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表达自身的肯定赞许,势必会对学生自信心的提升带来一定帮助。学生自信心的提升,就会使得体育锻炼就会更加有作用,学生能够从中收获成就感,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每一次体育考试。此外,老师应当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体育锻炼的过程总是较为枯燥无味的,并且学生无法逃避的会出现身体与心灵上的疲惫。假如老师可以在学生的体育锻炼休息时间中与学生进行亲切的交流,倾听学生的训练感悟与困难,那么老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面对不可翻越的挑战时,通过老师的引导,都会有所提升。并且,老师的认可与肯定,能够给学生打气与满满的正能量,使得学生形成必胜的自信心[2]。
三、与体育教育活动相结合,加强体育特长生的心理素质
        高中体育课程教育是以运动锻炼为核心,所以,高中体育老师应当将对学生心理素质锻炼与课堂教育活动充分融合,从而更加有效的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首先,老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一个个小组进行一公里的跑步锻炼。个别学生跑步时的情况与一堆学生跑步时的情况是不同的。当一个小组学生一起跑步的过程中,学生会呈现出你追我赶,不断为自己加油打气的状态。老师只需要在学生接近跑步的极限时,给学生加油打气,运用语言的魅力激励学生,当学生打破了自己跑步的极限,跑向终点时,学生内心的快乐与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划分小组开展体育竞技,不但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还可以使得学生不断调整与提高自身的心理情绪与运动水平。另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运动。比如八百米所需的是学生的耐力,老师在这一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耐力锻炼,例如背着轮胎跑、一个人跑一个人追。通过这样类似于游戏的锻炼,学生的耐力以及心理素质都会获得不小的提高。
四、依据不同学生的差异表现,进行单独心理辅导
        高三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已经具备了突出的心理特点与个性。有一些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较高,可以适应紧促的体育锻炼以及体育考试。可是,有一些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较低,学生对于自己有着较高的期望,并且极其容易被一次锻炼成果所影响。所以,高三体育老师应当与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相结合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比如,班级中某一位同学的情绪起伏较大,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假如他在队伍中的成绩较为优异,那么他的情绪就会比较激动。相反,如果成绩比较差劲,他的情绪就会出现明显的失落。这种变化莫测的情绪状况极其容易干扰到学生的锻炼质量以及竞技水平的提高。所以,每一次小组竞赛完成后,不管他的水平是高是低,老师都应当与他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对自己的真实评价。可能最初交流的时候,学生会更加倾向于发泄情绪,等学生倾诉完喜悦或者失落的情绪以后,老师就可以逐渐引导学生回忆具体的锻炼情况,以及学生为什么能够获得好的成绩或者为什么成绩不符合自己的期望等等的原因。逐渐地,学生从情绪发泄中转变为解析体育技巧,学生的心态也就趋于平稳,不再是波动较大的状态。高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近成年,可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对待事物的方式不够合理,极其容易朝着极端方向发展。所以,老师应当在对学生开展仔细观察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从而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3]。
        结语: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三体育教育,老师应当重视学生的锻炼过程,增强对学生降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从而使得学生饱含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来面对每一次体育锻炼与考试,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为自己长时间的体育锻炼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王宁;. 浅谈高三体育生的心理素质训练[C]//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一). 0.
[2]倪伟. 浅谈高三体育生的心理素质训练[J]. 教育界, 2020(16).
[3]彭新. 浅谈高考体育学生要加强心理素质训练[J]. 成功:中下, 2018(21):178-1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