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导入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5期   作者:郭建妮
[导读] 教师要不拘于单一的模式,以课程为导向,在设计上创新,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必将对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极大的帮助。
        郭建妮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衙道学校 山西省晋城市 048015)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历史课堂教学的引入直接关系到历史教学的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长期以来,历史教学存在着兴趣缺失的薄弱环节,虽然导入语语言简短,但其含义深刻,新颖而成功的导入方法,可以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然而,传统的历史课堂设计的导入方法多采用复习法,当然,温故而知新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体现了“以史为鉴”的教学理念,但是,它往往缺乏兴趣,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时会显得枯燥呆板,往往制约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要不拘于单一的模式,以课程为导向,在设计上创新,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必将对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多媒体;思考探究;设置悬念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开始讲授新的教学内容前,创造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活泼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导入部分具有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有效衔接新旧知识等功能,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可以为这门课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更加注重课堂导入,因为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创建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喜欢学习历史,课堂导入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转移历史课堂教学氛围,也为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接下来笔者将从多媒体、思考探究、设置悬念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的出现给课堂带来了全新的感觉。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教师可以选择相关的视频片段进行教学。教师应在课前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影视片段,所选的影视片段必须具有历史特色。有些历史知识较为枯燥和繁琐,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以学习《青铜器与甲骨文》这一课为例,在学习这一课时,我会利用课下的时间搜集关于“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影视资料以及相关的纪录片,然后这样为学生们进行讲解:“同学们,传说大禹制作九鼎,鼎是青铜器的一种,在夏、商、西周时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然后播放相关的图片后继续进行讲解:“那么你们知道青铜器长什么样子么?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又是长什么样子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大屏幕一起来看一看吧!”通过多媒体设计课前导入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思考探究教学法
        初中生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相对特殊的阶段,思维方式开始出现发散性,想象力变得更加丰富,因此,在实施探究式学习模式时,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选择应与学生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从而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他们的成长。同时,教师应考虑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此前提下,制定目标明确的教学计划,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形式,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师可以在正式的课堂上根据教材的内容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课堂,更好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集中精力对问题的探索。
         例如,以学习《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一课为例,在正式上课时,我为了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我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香港澳门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的领土,但为什么本课说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而且为何在那个时期有‘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一国两制’又代表着什么?接下来,我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进行阅读,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课堂的学习气氛立即变得热闹活跃起来,学生也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这样做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思考讨论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对知识点理解更为透彻和深刻。
        三、设置悬念教学法
        在上课的开始,学生往往不能立即进入学习状态,他们思维仍然停留在刚刚结束的课间,所以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教师在正式上课时就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的思维可以快速地进入到课堂中。教师可以在正式上课前设置适当的悬念,从而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课间休息时的兴奋转移到课堂学习中。
        例如,以学习《秦统一中国》这一课为例,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将这样设计教学环节:“在最早期的时候,中国并不是像现在这么统一的,而是‘四分五裂’的状态,那是因为什么原因,又是在什么时候中国形成了统一呢?下面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设置悬念的方式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可以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今,有许多教师认为导入环节的存在是没有必要的,但课堂导入的存在不仅仅是学生的思维进入课堂,也是一节课是否能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的环节时要设计的新颖、有趣,这样才可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一个好的课前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特别是在提问的时候,悬念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参考文献:
        [1]张满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多样化课堂导入[J].西部素质教育,2015,1(18):103.
        [2]程海娣.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法的探讨[J].才智,2015(19):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