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蓉
成都市华阳中学 四川 成都 610213
摘要: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来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过程,亦称逻辑思维。教材是中学教育中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阅读能力是关键学习能力之一。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为例探究如何通过阅读地理教材培养高中生的抽象思维。
关键词:阅读 地理教材 抽象思维
钱学森在《论思维科学》中指出,思维可分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不同的思维。课堂是思维培养的主阵地,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发展速度减缓,但缺乏抽象思维能力,高中阶段是抽象思维高速发展的关键期。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来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过程,亦称逻辑思维。教材是中学教育中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阅读能力是关键学习能力之一。故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为例探究如何通过阅读地理教材培养高中生的抽象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思维发展规律,设计出贴切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常通过以下四种常用的抽象思维方法进行思维训练:
(一)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成多个部分或因素,分别加以考察。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因素,结合成一个统一体加以考察。如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学生通过精读教材,不断增加影响因素,会发现形成不同的结果。假设只考虑条件1: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其它条件不考虑,则在赤道与极地之间形成单圈环流;假设考虑条件1和条件2:地转偏向力,则在赤道与极地之间形成三圈环流,并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假设考虑条件1、2和条件3: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则会发现气压带和风带也会随之移动;假设考虑条件1、2、3和条件4:海陆分布的差异,则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一种地理现象或规律的形成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思考这些现象或规律的成因时,则要把这些要素一一加以分析。学生阅读这一模块实际上也是在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二)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运用思维的力量,从对象中抽取它的本质属性,抛开其他非本质的东西。概括是在思维中从单独对象的属性,推广到这一类事物全体的思维方法。例如,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的“大气的水平运动”模块。通过精读教材,可以发现,风的形成会受到两至三个力。第一个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它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因。第二个力是地转偏向力,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不偏转。第三个力是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在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高空几乎不受摩擦力。在这三个力中我们可以发现,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一个关键因素。在比较风力大小时,也是通过比较等压线疏密程度,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从而判断风力的大小。这里所用的就是抽象和概括的方法,运用抽象和概括能力看出问题的关键,化繁为简。
(三)分类与比较
分类是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分类的实质,是为了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比较是对比两类及以上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比较事物、现象或特征之间的异同点,必须满足两个前提:一是对象之间有联系;二是在同一标准下比较。例如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中,比较冷锋和暖锋的不同点。首先,提示学生阅读教材时要明确两者的概念。冷锋和暖锋都属于锋面系统。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明确了它们的概念以后,才能从教材中阅读寻找信息进行比较,可以从锋面符号、雨区位置、锋面倾角、雨区范围、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方面比较两者的不同点。学会了分类与比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就更进了一步。
(四)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的或特殊的事实出发,概括出一般性原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性的;演绎是从一般性原理推导出具体的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性的。例如教材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模块,以烟雾在玻璃缸内飘动的实验总结热力环流的规律就是归纳法。利用这类实验,学生能直观地归纳出“垂直方向上热上升,冷下沉,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的热力环路运动规律。而对于更多的实践,教材运用的是演绎法,如活动中探讨的问题“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把演绎过程表达出来。“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较高;海洋升温慢,气温较低——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海洋盛行下沉气流——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海洋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近地面风从高压中心吹向低压中心——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白天吹海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较低;海洋降温慢,气温较高——陆地盛行下沉气流,海洋盛行上升气流——陆地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海洋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近地面风从高压中心吹向低压中心——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夜晚吹陆风”。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主要是概念、原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及特点等。原理是重点内容,这些知识同学们多能看懂,但就是运用不好,原因之一就是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之间缺少了有效的思维环节。在阅读教材后,还可拓展演绎其它问题,并把逻辑推理过程外显出来。
除了在阅读地理教材时重点培养高中生分析与综合、抽象和概括、分类与比较、归纳和演绎这些抽象思维方法以外,也要注意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和结果。当学生能够用准确的学科语言,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思维过程和结果时,教师要及时对答案的正误给予评价,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还要对问题加以追问,如“你是如何想到的?”、“为什么这样想呢?”等,通过追问让学生再次梳理思维过程,强化思维培养。在单元小结时,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借助文字、图像、色彩和线条等把思维过程显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
课堂内通过阅读地理教材培养抽象思维后,课堂外也可通过群文阅读等拓展阅读进一步强化高中生的抽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