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强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江苏油田第一小学
【论文摘要】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信息技术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它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大力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论述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采用不同手段和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在创新教育的师生关系上,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信息技术课程以它独有的特点——不断更新的资讯、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将会在创新教育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真正成为一个引导者与帮助者,为学生大开创新之门,才有可能把学生造就成我们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来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使学生想要创新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能有效地发掘学生蕴藏着的学习潜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兴趣是创新的向导,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纵观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往往从小就有某方面的兴趣或追求,促使他们一生都为之探索和创新。信息技术课主要学习的工具就是计算机,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养成。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娱乐性,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创设情境,通过生动的寓教于乐的学习软件将教材中有关内容形象、活泼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计算机神奇的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想要动手创新的愿望。例如,学习完“画图”软件各工具的使用让学生创作作品时,我先出示准备好的学生获奖作品让学生欣赏,看着一幅幅精美有趣的图画,学生个个赞不决口、连连叫好,他们被深深地吸引了,留恋往返在这些图画之中。当他们知道这些作品就产生于自己周围的同龄人时,顿时就产生了强烈的表现欲望,而在我告诉学生这些画都是用我们学过的工具画出的,画这些作品并不难,只是我们没有想到而已,并现场用画图工具很快地完成一幅作品时,教室里的气氛更热烈了,一些同学恨不得立刻进行创作,这样还没开始画学生就已经对创作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充满了创新的欲望。
二、实践入手,自主探究,使学生愿意创新
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时代在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在迅速发展,新软件在飞速推出,然而学生现在所学习的内容大多数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以及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远远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前进的脚步。这就告诉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到的,而更多的则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如果说掌握娴熟的技术是授之以鱼,那么培养创新能力就是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时间和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是能自主探究、愿意创新的学生。如在教学“WPS演示”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们有的在讨论,有的在尝试,有的在看书寻找,还有的在使用帮助系统,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使学生愿意动手、愿意创新,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三、整合学科,学以致用,使学生乐于创新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到最新的技术、设备、信息和科学知识。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可能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其他学科无法比拟。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影响力,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如在教学“WPS文字”时,结合学生语文教学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带插图的作文创作;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科学、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通过互联网络,孩子们可以通过对知识的检索、核对、判断、选择,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这样,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让他们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成就感,从而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乐于去动手、去创新。
四、大胆尝试,求新求异,使学生敢于创新
创新教育就是提倡求新、求异,不要求雷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有敢于大胆“尝试”不怕困难的创新意识,还要积极发现学生新思维和新方法并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能有助于培养学生有敢于探索知识的创新精神。比如在用画图软件创作时,学生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画图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作品,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争论。这时,我为了培养学生创作出有自己的设计风格的作品,在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后,即使很少,也立时表扬并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并鼓励大家一起试一试。而被展示的学生得到我的表扬,非常高兴,创作的劲头越来越大,像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创作时思维也变得更大胆了,新颖特出,充满神奇的色彩的作品也就越来越多,多数学生也愿意动手尝试了,他们体会到了大胆尝试、敢于创新就会成功的道理。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要强化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是面向未来的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是新时期、新形势、新环境下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对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仅分清灌输什么和为什么,更要启发他们怎么思考,教会他们勇于去发现、勇于去创新。总之,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思考,勤于发现,更新观念,开放思维,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定能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