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洪新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太河中心小学 255100
摘要: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普遍要求教师对自我保持完善和更新,要求教师做到与时俱进,在这一前提条件下培养学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进行调整,让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目标与根本目的,促使学生能够在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数学课程产生学习的动力,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接下来,本文将立足与对传统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进一步论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我国的教育体系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并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从而实现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全面创新。与此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要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性特征相匹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教学内容,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打造一个气氛更加活跃的数学课堂,让数学的血肉更加饱满,促动数学教学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当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只能够停在表层,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在对学生的单向知识灌输上,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在被动的尴尬境地当中,导致“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同时,在缺乏明确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从教师的身上获取信息,机械化的跟随教师思路,不能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思考,进而导致学生难以在课堂上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剧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下降。
(二)教学手段比较落后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当中,教师们往往更加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体验的关注,缺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导致“高分低能”现象出现的罪魁祸首。同时,在课堂上,教师把数学课堂打造成了“一言堂”,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使得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不能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实践活动产生指导作用,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保持对自身的更新和完善。由于现代社会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日新月异,更要求了教师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数学课程学习方法为基本的教学目标,并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从而精准的定位到教学内容中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将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为便于学生理解的内容,提升学生吸收知识的速度,进而帮助教师更加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在执教与“几何图形”相关的课程时,此类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是引导学生感知几何图形,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细化教学目标,采用循序渐进式的教学,让学生进行递进式的学习,由简入繁的完成学习任务。
(二)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让数学知识变成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同时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不断提升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在情境化的教学模式下,有效的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以及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手段,认识数学的重要性。在进行课程引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引导,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具体化的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设身处地的思考数学情境当中的问题,进而对数学知识产生进一步的感知。
例如,教师在执教《混合运算》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简单的说一说在哪些情境中需要用到混合运算这项能力,当学生说道“购物”或“买东西”等字眼时,教师便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商场购物的视频,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商品”道具,供学生“选购”。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们分别扮演消费者、售货员、收银员等角色,在带领学生掌握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法则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体验,给学生提供生活经验。
(三)组织小组合作,激活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推进的大背景下,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并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教师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同样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之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进行分组,确保小组内部成员配置的合理性,将小组成员之间的成绩差异保持在相对平均的水平下,以保证学生不会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产生自卑感。同时,也要为每一个学习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负责学习任务的分配,从而构建一个模块化的课堂。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的走进小组成员中间,倾听学生的讨论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总结和归纳学生出现的问题,在讨论结束后集中处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执教《圆的面积》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分好学习小组,并由教师辅助小组长,对小组内的成员进行分工,比如,让一名学生制作一个可以拆分为偶数等分扇形的圆形模型;另一名学生负责将每一个扇形拼装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再来一名学生探究圆形各部分与近似长方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各司其职,出色的任务。在小组集中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便能够在集思广益的环境下畅所欲言,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想法,有效提升了学生之间交流的实效性,促进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
(四)开展趣味活动,提升学习体验
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够直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新产生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使用一些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去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执教《拼组图形》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我国传统益智玩具“七巧板”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动手制作七巧板,并且在制作的过程中,将七巧板中每一个图形的数据边长、面积等数据标记出来。在制作完成后,教师为学生示范七巧板的玩法,此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而拼出更多有意思的图案。这样一来,学生们便能够直观的看到拼组图形的组成部分,并求出面积。同时,趣味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兴趣也被充分激发。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任重道远,只有教师付出心血,才能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富娜.关于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J].学周刊,2017(19).
[2]任得祎.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7(31).
[3]林清富. 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N]. 发展导报,2018-10-23(017).
[4]文敏. 刍议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N]. 山西青年报,2018-10-1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