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峻松
湖北省天门市黄潭中学
摘要: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体系中,数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科学高效的初中数学教学能够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所以,促进并实现初中数学的高效教学刻不容缓。对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并从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巧妙设置学习小组、适当融入生活元素三个维度出发,来分析实现初中数学高效教学的基本路径和科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教学;路径
受传统观念和思想的影响,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运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严重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也因此呈现出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状态。所以,广大的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地转变观念、更新思想,在现实学情的基础上来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最终真正实现初中数学的高效教学。
一、精心设计数学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启发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提出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让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之中。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改变过去单向传授的教学倾向,注重从数学教材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出发,在此基础上来精心设计启发性、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并掌握恰当的时机来向学生进行提问,有效制造悬念,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进而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考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展开对问题的学习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进而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进行。
例如,在教授《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本节课程的内容主要以计算为主,但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笔者发现,长期的计算练习会让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阻碍学生们的发展。所以,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决定设置课堂提问环节,通过提出的方法调动学生们的解题欲望,当笔者提出一个问题后,都会给予学生们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们围绕问题进行思考。通过这个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同时还消除了学生们的排斥心理。这样,笔者通过精心设计数学问题,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巧妙设置学习小组,拓展学生参与范围
学习小组的设置是实施合作教学方法的有效载体,能够改变并优化学生间的关系状态,让学生主动且全面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实现全面的发展。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继承统一性授课方式的基础之上,积极地实施和运用合作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可以按照科学的标准和原则来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确定组内成员的具体职责与分工;其次,教师需鼓励和引导学生展开组间的讨论、互动和沟通,分享各自的观点与看法,促使学生全面参与进来,让学生间实现相互学习和互帮互助,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时,本节课程笔者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首先,笔者利用课前准备时间将学生们分成了多个小组,在分组过程中,为确保合作学习的效果,笔者根据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进行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分配结束后,笔者正式展开教学,随着课程的推进,笔者会根据课程内容为各小组布置一些探究任务,让学生们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分析任务,以此加深对本节课程的理解。这样,笔者通过巧妙设置学习小组,拓展了学生的参与范围。
三、适当融入生活元素,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生活是知识产生的来源和最终运用的归宿,数学知识更是与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只有将这种关联延伸到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去,才能够凸显数学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内容。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拓展原有的教学思路,将生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主动地去观察、挖掘并搜集各种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素材和资源,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来,以此来还原和创设现实中真实发生的情境,促使学生深刻体验和感知数学的无处不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教授《圆的有关性质》时,本节课程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笔者在教学中融入了生活元素。上课后,笔者先以生活中常见的圆来引出学习内容,然后,笔者再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来增强学生们的理解。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还丰富了学生们的情感体验。这样,笔者通过适当融入生活元素,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总而言之,高效教学是教育教学最为本质的任务和要求,也是现如今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强大动力和保障。所以说,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顺应并把握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的趋势,认清现阶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数学学科特性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展开思考与探索,以推动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巧妙设置学习小组、适当融入生活元素等方法和策略的巧妙运用,优化数学教学的过程,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初中数学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海贵.浅析初中数学实施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7(22):20.
[2]郭天祥.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