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5期   作者:罗书萍
[导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包含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等内容,是需要学生长时间学习的思维与能力。
        罗书萍
        江西省吉安师范附属小学 343000
        摘要: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包含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等内容,是需要学生长时间学习的思维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手段过于匮乏,未能满足小学生学习的需求,影响了小学生学习的进程。所以,为了满足小学生现阶段学习的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情景、分组、课外等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发展;培养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可以提升数学学习的思维,夯实数学学习的基础知识,为未来的数学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与逻辑性,影响了小学生学习的有效发展。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导小学生,帮助小学生培养数学的核心素养,推动小学生学习的进程。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发展几何直观能力
        几何直观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是关于学习数学图形的能力之一。小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发展几何直观能力,可以提高解析数学图形的能力,增强数学图形的学习的成绩,提升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数学几何直观能力是一种无形的教学内容,小学生学习较为困难,限制了小学生对数学图形知识的理解。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教导小学生,帮助小学生发展几何直观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圆柱与圆锥”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其内部的平面图形让小学生观看,能够帮助小学生认知“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形为长方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形为扇形”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在了解“圆柱与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形后,可以运用折纸根据多媒体课件的引导折叠“圆柱与圆锥”图形,能够深入理解“将一个长方形绕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形成的图形为圆柱;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绕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的图形为圆锥。”的数学知识。小学生还可以根据多媒体课件上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与表面积的运算法则测量并计算折叠的“圆柱与圆锥”图形,能够增强对“圆柱与圆锥”图形的计算能力,发展数学图形的学习思维。小学生在数学图形学习的过程中接受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脑海中构建将几何图形分解成平面图形或将平面图形组合成几何图形的思维,从而有助于发展几何直观的能力,增强数学的抽象能力。
        二、利用情景教学,增强数学推理能力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增强推理能力,不仅能够符合学习的需求,提升数学学习的成绩,也能够符合智力发展的需求,促进心智的健康成长。情景教学是根据教材知识运用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导学生的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发展。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学手段过于匮乏,增加了小学生学习的难度,影响了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因此,为了增强小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教导小学生。
        例如:教师在教导小学生“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小学生观察“蝴蝶、桌子面、黑板”等事物,再让小学生从中找寻出以上物品的共同特点,以此帮助小学生增强数学的推理能力。小学生在观察以上事物的过程中,经过教师合理的引导可以得出“蝴蝶以身躯为例,两边翅膀图案、花纹、大小完全相等;桌子面与黑板以中线为界,两边的大小完全相等。”的结论,从而有助于探究出“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完全相等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其中直线为对称轴。”的结论。小学生在学习“轴对称”的过程中运用情景学习的方式,可以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特点推理出数学理论知识的内涵,从而有助于增强数学的推理能力,增强对数学知识内涵的了解,增强数学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还可以转化教学的方式,丰富教学的手段,为小学生的学习发展营造高效的环境,提升小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融入分组教学,塑造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分析观念是小学生需要长时间培养的思维观念,能够帮助小学生将繁杂的数学理论或题目科学分解,以此增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小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分组教学是将学生分成不同学习小组的方式,可以融入学生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塑造数据分析的观念,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小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影响了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塑造。因此,为了发展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分组教学的方式。
        例如:教师在教导小学生“统计与概率”的过程中,可以先将小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此发展小学生的数据分析概念。如,学习小组可以运用“一元硬币”探究“抛一次一元硬币的正反与抛多次一元硬币正反概率”的问题。学习小组中的一名学生可以随机抛硬币,另一名学生在笔记本上记录硬币的正反。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学习小组能够得出“一元硬币在抛一次的情况下,既可能为正,也可能为反;在抛多次的情况下,其正反概率愈加接近百分之五十。”的结论。学习小组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的过程中分成学习小组,可以自主设立研究的题目,不仅可以增强数据分析的观念,还能够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分组教学,还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竞争心态,让小学生进行良性竞争,从而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四、拓展课外教学,提升数学符号意识
        数学符号是数学组成的基本元素,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学习的内容,需要学生准确运用。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升符号的意识,能够开阔学习的视野,增强数学的运算能力,为初、高中的数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外教学是对课内教学的补充,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让小学生认识更多的数学符号。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过于重视教材教学,忽视了对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发展。为此,教师可以拓展课外教学,让小学生了解数学符号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帮助小学生提升数学符号的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教导小学生“乘号”的起源与发展,能够帮助小学生了解到“乘号是德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先创造的符号,是从加号演变的数学符号。之后,莱布尼兹运用‘·’代替乘号,以辨认乘号与‘X’的区别。”等符号知识;可以教导小学生“加号”的起源与发展,能够帮助小学生了解到“加号在1514年,被荷兰的赫克首次运用,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正式运用加号。”等符号知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符号的过程中,还可以认知不同的数学家,深入了解数学家的数学理念,从而能够提升数学的修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拓展课外教学,能够将教学内容更为均衡化,突破只依靠教材教导小学生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更为便捷的发展数学思维与能力。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领域的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愈加受到学校的重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强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塑造小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发展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推动小学生学习的进程。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符合现阶段学习发展的教学方向,是能够增强小学生学习成绩的教学方向。
        参考文献:
        [1]文世全.小学数学如何在简约教学中体现数学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6):122-123.
        [2]陆瑶.乐学·自主·分享——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思考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6(32):142-143.
        [3]李光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6(10):60-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