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
江苏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摘要:课堂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场所,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换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收益,是一个值得广大教师深思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进一步深入,高中化学课堂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但本质上仍未跳出灌输式这一固有模式,“教师累、学生苦、效率低”的现象仍广泛存在。鉴于此,本文就对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路径作以相关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目标;导入;探究;实践;评价
高中化学作为高中课程中的重要学科,其无论是在知识的广度,抑或深度上都比初中化学有了较大幅度的延伸和增大,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是许多教师当前所重点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转变滞后的教学观念,引入新课程理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获取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目标,及时理清教学思路
如果将教学过程看作一段航行,那么教学目标就是航行想要达到的目的地,核心素养便是指引航行的灯塔。试想,若没有明晰的目标作为教师授课的前提,势必会在极大程度上导致课堂教学陷入无序状态,进而不利于实现有效教学。基于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材和大纲,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目标设计,以便在理清教学思路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课程目标、教学大纲、学业要求足够的重视,继而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将其融入教学目标的设计之中。在设计“海洋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时,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内容之外,还需加入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需对学生相关素养的培养给予同样的关注,将有关品格和价值观的培养融入教学目标的设计之中,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设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驱动学生展开学习与探索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只有对学习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学、主动学,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基于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我们应当依据教学目标及内容,在结合学生思维水平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并以此为契机引入新课,这样便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这一单元之初,我对学生说道:“物质的检验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比如,为了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对兴奋剂的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同学们,你还能举出其他的生活实例吗?”在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简单回答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此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推动了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合作探究,发挥学生主体价值
在应试观念统治下的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学活动全部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的,学生极少有参与互动和自主学习的机会,这便从根本上背离了以生为本的新教育理念,不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有效培养。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积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以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
在教学《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这节时,我先是利用课件呈现了当前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以及火力发电的相关图片、影像和图表,并引导学生分析了火力发电的原理、利与弊。之后,我提问道:“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怎样才能实现这个转变?”在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了燃烧的氧化还原本质及其体系能量的变化后,我以锌与稀硫酸的反应为例,让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1.锌是通过什么途径将电子转移给溶液中的氢离子的?2.怎样能使锌与氢离子分开,不让氢离子直接在锌表面得电子?3.如果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再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推测氢离子到哪里得电子?导线中有无电流?判断依据是什么?基于此,我让学生自主设计由锌与稀硫酸反应直接获得电能的装置图,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验进行各种尝试,如此便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课外实践,注重知识迁移运用
新课标强调,化学教学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因此,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后,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将其运用于生活实践,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
在学习完《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这一单元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疑问是在课堂中没有得到解决的,有的学生想知道哪些食物中含铁较丰富,有的学生问人体中的铁有哪些作用,还有的学生问市面上琳琅满目的补铁产品的成分和功能有哪些不同……为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课题,在课下展开调查研究,最后出具实验报告、小论文以及市场调查表等。通过课外实践,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还发掘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运用迁移能力。
五、创新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作为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全面评估,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呈现。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仅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尺度,这便直接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严重甚至还会引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抵触情绪。对此,教师应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积极创新,使其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例如,我通常会从目标明确度、方法有效度、学生参与度、内容适切度和效果达成度等多个维度进行教学评价。所谓“目标明确度”,指的是在评价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时,要从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这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缺一不可。“效果达成度”,简言之,就是在考察一堂课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时,既要看教学效率——“双基”的达成情况;又要看教育效率——学生素质提升的情况。只有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构建有效课堂,促进学生发展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同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我们应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兴趣激发为核心,以合作探究为主线,以多元评价为重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化学教学更具有效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汪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8(06):138.
[2]郭维通.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6,3(30):337-338.
[3]韦德鲜.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J].亚太教育,2016(06):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