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素娟
西南大学实验幼儿园
大自然馈赠的石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山上、田野,奇形怪状、颜色各异、粗糙光滑的特征引起小朋友们的喜爱与关注,他们用石头玩游戏、画画、探索石头的秘密。以石头为载体,有效利用社区资源构建幼儿生态式审美教育,将原有的单科教学重新组合,使之建立一种互生、互补、交叉融合、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并以审美教育为突破口,用爱、美、生命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幼儿进行整体性、融合性、开放性的生态式教育。
一、研究意义
1.自然教育的思想: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对儿童天性和自然的认识,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扩充到对自然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课程与儿童等问题的研究上,促进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2.自然资源的融入:西南大学位于嘉陵江畔,校园内自然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全国有名的面积最大的高等学府,在经过岁月的沉积,校园内有石子小路,石头雕塑,石头围墙,石画等石文化随处可见。
3.社区资源的平衡:我园的幼儿是西南大学教职工的子女,依托西南大学各个学院的资源,如地理科学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园艺园林学院,自然博物馆等社区资源,为幼儿提供参观的场地或大量有关石头图片、影像、人工建造的石头建筑等。
4.系统教育的联结:西南大学位于重庆市区西北郊的缙云山下,嘉陵江畔出产各类石头,周末或节假日家长喜欢带着孩子去江边进行愉悦的亲子互动,增进亲子情感交流。
二、研究目标
1.利用西大校园资源,引导幼儿在拾、鉴、听、说、玩、做、观、探、绘、作、品、演多种感官探索石头一物多变性的特征,促进幼儿亲生体验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社区资源利用,挖掘西大校园自然资源“石头”的各种活动开展,实现“大自然是课堂,生活是教育”的教育思想,使活动更富有本土化、地方特性和社区性。
3.通过探索西大石头,调查石头文化,发现石头之美,并学会利用多种感官和经验在自然中去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促进幼儿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4.利用身边资源,就地取材,发现社区资源有效利用的途径和实施价值。
三、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研究实践:“平凡的石头”
1.1 研究思路:
幼儿在江边,马路边,公园里,大树下捡拾平凡的石头,是幼儿的情感是建立归属感,在主题活动“平凡的石头”中我结合幼儿在幼儿园随处可见的石头为切入,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石头,感受鹅软石的多样性,从而喜欢上幼儿园,喜欢观察周边的生活事物,进而培养幼儿陶冶美和美的表现,此主题活动主要是以满足幼儿玩的兴趣,感受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的快乐。
1.2 主题活动“平凡的石头”活动内容安排表:

1.3 主题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的情感是归属感的建立,在主题活动中我结合幼儿园随处可见的石头为切入,让幼儿在园生活中感受石头,感受鹅软石的多样性,从而喜欢上幼儿园,喜欢观察周边的生活事物,进而培养幼儿陶冶美和美的表现,此主题活动主要是以满足幼儿玩的兴趣,感受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的快乐。
2.第二阶段主题活动实践:“名贵的石头”
2.1主题活动思路
中班幼儿认知活动表现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认知活动中思维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性思维过度,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联想思维。在石头上画画对于幼儿本身而言,就是一种比较感兴趣的美术形式。主题活动“名贵的石头”,幼儿探索石头的价值,表达自己的情感。
2.2主题活动二“名贵的石头”活动内容安排表:

2.3 主题活动反思
中班幼儿认知活动表现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他们的意志力逐渐加强,行动有了初步的目的性、组织性,能在集体生活中较好地遵守规则,能完成一些简单任务。自动结伴交往能力发展,健康情感发展迅速。他们从归属感发展到对身边周围人的爱和关心。
3.第三阶段主题活动实践:“珍贵的石头”
3.1主题活动思路
大班幼儿的思维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发。他们情绪体验日益丰富,表现为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以及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多,幼儿的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逐步加强;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他们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什么做的?”
主题活动:珍贵的石头,其意义和价值是让幼儿发现化石的作用,学会感恩。其中恐龙对幼儿有特殊的吸引力,特别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珍贵的化石”这一活动,将带领幼儿走入神秘的化石世界,探索恐龙的秘密。在活动中激发幼儿对恐龙的关爱,建造恐龙乐园;迷上恐龙故事,续编恐龙故事;深刻体会环境、动物、人类之间的关系,萌发环保意识,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2主题活动安排:主题活动三“珍贵的石头”活动内容安排表:

3.3主题活动开展后的反思
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幼儿有两种水平发展: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因此在此课题中借以“石头”为材料,幼儿在主题活动中,通过听石头的故事、说石头的建筑、玩石头的游戏、做石头的运动、观石头的属性、探石头的实验、绘石头的图画、作石头的美工、品石头的民曲、演石头的节奏、拾石头的美丽、鉴石头的文化,赏石头的华丽等,让幼儿实现根据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教师引导下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速幼儿的全面发展。通过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一方面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幼儿感到自己本领的大,与同伴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为什么大熊猫只有中国有?为什么会有化石?在十万个为什么中孩子们走入神秘的化石世界,探索恐龙的秘密,建造恐龙乐园,迷上恐龙故事,续编恐龙故事;深刻体会环境、动物、人类之间的关系,萌发环保意识,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研究成效总结
1.对教师而言,收获了科研的意识
(1)有利于提高思想境界形成科学的教育思想。教师在教育科研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对工作尽职尽责,对幼儿满腔热忱的奉献精神和进取精神。
(2)有利于增强信息意识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教育科研工作要求会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扬长避短,从中借鉴,不断接受新事物,搜集新信息。
(3)有利于养成学习、研究、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师在综合性活动中,经常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研究和思考教学中的问题,理论素养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加强。
2.对主题活动而言,收获课程体系
首先是发现与探索。融合式课程的主题,教师可以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大纲和儿童已有知识水平来设计。其次通过游戏来沟通。在游戏中,各种学科知识之间没有具体界限,师生之间也可以不存在界限。最后亲身感受和体验。亲身体验能使儿童形成一种敏锐的选择能力。
3.对家园共育而言,收获和谐共育。
(1)真实有效的亲情沟通。周末或节假日家长喜欢带着孩子去江边进行愉悦的亲子互动,增进亲子情感交流。
(2)切实可行的家园联系。到重庆自然博物馆参观,到重庆科技馆参观等等孩子们认识了大千世界的神奇。
4.对幼儿而言,收获了探索的愉悦。
(1)多种感官感知生活中的美。在石头上作画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让幼儿通过亲近大自然时,在创作中审美能力得到了发展。
(2)多种手段表现生活中的美。幼儿自己捡石头,让幼儿可以体会捡石头的乐趣,通过幼儿的观察,说出捡的石头像什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3)身心愉悦创造生活的美。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文献资料:
[1]赵伶俐,艺术意象·审美意象·科学意象——创造活动心理图像异同的理论与实证构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7)
[2]屠美如,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生态式教育,【J】.幼儿教育,2002(4)
[3]陈慧玲,审美教育.【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6)
[4]赵伶俐,幼儿园美育系统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本文系重庆市北碚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基于北碚区自然资源石头为材料进行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17—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