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卫汉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园洲中心小学
【摘要】在新课程的不断发展下,明确提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在不断的发觉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的课程,教师应该重视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问题是让教师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并根据学生学习的进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增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围绕问题开展课堂教学。本文主要阐述构建凸显“问题意识”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问题意识; 小学; 数学课堂
【正文】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快速发展下,对小学数学课程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是学生进行思考的动力,这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教师要把问题意识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任务。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阶段性特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主动的思考,主动的考虑,进而培养学生养成学生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一、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课堂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都是以自身为主体进行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大部分学生还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是教师常常是把自身认为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学生解决不了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接受程度不一样,所以有些教师想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学生想要解决的问题。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的沟通比较少,导致学生不是很愿意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教师说,和教师进行交流,有些教师甚至不愿与学生进一步了解,认为这是多余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缺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是单纯讲自身认为的难题进行不断重复的讲解,这让学生在学习中缺少主动性。
1.2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事业长时间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考试成绩,在教学中过多的教给学生知识,导致降低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对学生全方面进行培养,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烦躁,不能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教学质量。有的时候是学生已经习惯由教师来提出问题,很少自己提出问题。即使教师让学生提出自身认为较难的问题,学生也会说没有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自己的问题,但是有些与数学课程无关,这样教师慢慢也不敢再让学生提问题。
二、构建凸显“问题意识”的小学数学课堂策略探究
2.1营造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在好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提高,从而才能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的热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激励学生敢于提出数学问题,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价值。
例如:给学生上课时,教师让一个同学手里拿6根铅笔,让另外一个同学拿5根铅笔,这两位同学一共拿了几根铅笔呢?等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再问“一共有11根铅笔,一位同学拿了三根,那另一位同学手里有几根铅笔呢?”等待学生答对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之后教师又把一些铅笔放到笔袋中,一些放到手上,随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来说一说,笔袋里有多少根铅笔呢?”这个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答案“笔袋里有6根,”有的学生说“笔袋中有3根”等等,这个时候,教师要委婉的告诉学生们“你们说的都不太对哦”,之后教师在进行反问学生“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说不对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说“这个题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数学题,这道题缺少一个条件,所以大家说不出来答案,如果教师说一共有12根铅笔,手里有3根,那么笔袋里有多少根铅笔呢?”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明白,都开始思考,然后积极回答问题。
2.2运用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产生问题的意识来源于对课程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活动时,要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运用自身教学经验去设置各式各样的,能调动学生兴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技巧。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提出疑问,教师在课程中设置问题,作用之一就是为了让学生产生疑问,尊重学生提出的疑问并且帮助学生进行解题,不断培养学生的信心。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点就是学生学习的信心。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生活中的情景,把长方形改变成平行四边形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拼一拼等方式,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把实践、观察和思考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整个过程,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探究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想变得灵活起来,能敢于提出疑问,并且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增加了实践活动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结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阶段性特点制定教学目标,设置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利用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新知识,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的提出疑问,敢于提出问题,主动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林丽萍.小学教学中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0(32):32-33.
[2]杨冬顺.浅谈数学课堂如何以情促教提高效率[J].当代家庭教育,2020(33):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