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32期   作者:王盼盼1 葛倚汀2
[导读] 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进行调查,以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
        王盼盼1  葛倚汀2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52
        摘 要: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进行调查,以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提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以期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及成长成才。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
        新疆地处西部边陲,是我国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多民族地区,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任。随着脱贫攻坚和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贫困人口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心理健康”,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受家庭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朋辈压力、自我认知偏差等因素影响,容易产生精神迷茫或心理困惑等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负性变化,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贫困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比较及原因分析
        本文对贫困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比较,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原则,从新疆农业大学抽取贫困生(本文指特别困难的学生)330人,非贫困生220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36(贫困生327份,非贫困生209份),有效率为97.5%。
表1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应对方式上的差异比较
 
        表1统计结果表明,在解决问题、幻想、自责、消极应对方面,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求助、退避、合理化、积极应对上均无显著差异。这一调查结果来看,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更能正确认识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实情况,能积极主动争取并接受来自国家、社会、学校等方面的资助,体现在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上,贫困生显著大于非贫困生,这说明长期以来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政策已深入人心。但由于困难生家庭经济基础差、家庭人口多、遭受自然灾害或父母失业等客观情况造成了他们来自于家庭的客观支持不如非贫困生。另一方面,贫困生从小受教育条件的师资水平、教学质量教差的客观情况,由此引起心理上的自卑,他们存在沉默寡言、敏感多疑等现象,体现在应对方式上更多采取幻想、自责等消极应对方式。
表2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社会支持上的差异比较
 
        表2统计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家庭经济困难不仅造成或加重了贫困生的心理负担,也导致了他们社交能力、人际交往需求相对缺乏,贫困生中性格孤僻、内向者偏多,他们的家庭也可能由于迫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其心理状况,同时获得外界的赞许较少,从而缺乏精神方面的支持。因此,影响贫困大学生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经济上的困难,要改善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从改善其社会支持状况出发,多方面给予支持和鼓励,包括经济支持、关心关爱、心理安慰等方面。
        二、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大力支持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技能,同时开展心理团体活动或情景训练,培养学生应对各种事件或刺激的能力。开展心理普查和心理咨询,新生入学时,可以为每位新生建立一份心理档案,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格发展、智力发展、行为能力、生活适应性和教育方式等,对筛选出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有效地心理咨询或治疗。
        (二)充分认识资助育人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扶贫和资助育人的深入推进,任务的不断提高和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校正在探索推进扶贫模式,将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有机衔接,由“输血式”帮扶转变为“造血式”帮扶,构建较为完善的教育扶贫政策体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实施经济补助的同时将“育人使命”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受资助学生的教育之中,主要围绕受资助大学生的自信心建立、自立自强、感恩社会、健康消费价值观、创新实践等方面,培养受资助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增强受资助学生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大学生“人穷志不穷”的人生信念,在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学会发掘自身的潜能,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来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有利于受资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三)努力建设多元一体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体现学校的独特风格和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多元一体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具有正能量和正确价值观等优良品质,促进各族学生相互理解、和谐相处、共同成长成才。充分挖掘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个性化发展、有理想、有追求的性格特征,注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了解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提高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和心理素质。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有益的大学生社团活动,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我成长能力,针对贫困大学生在面临实际困境时容易产生消极心理这一特性,注重对其进行积极人格品质的培育。
        (四)积极创建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基本心理需求等都直接影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是家长重视和引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给孩子足够的关怀和理解,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家人的关心关爱。二是营造积极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开展积极、具有正能量和正确价值观导向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利用各种途径,为受资助大学生建立人际交往的环境,挖掘他们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人际交往支持系统,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注重对他们进行感恩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
(五)大力发展基础教育
        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把基础教育作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突破口,尤其是加强边疆地区的双语教育和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的基础教育,完善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在贫困学生成长过程中,来自于学校的基础教育不仅对他们的文化适应有重要影响,同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基础教育要采取有效措施,把培养中小学学生的适应能力等素质教育为抓手,把贫困大学生将面临的心理问题控制或消灭在源头。因此,尽快加强和完善基础教育,加强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掌握和运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能力,共同关心关爱贫困学生的成长和教育问题。
        三、结语
        学生资助工作在实施经济资助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培育受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转变他们对贫困的消极看法,培养积极、乐观、具有感恩意识、责任意识的认知方式,促使他们悦纳自我,促进他们产生积极情感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水平,从而促进其全面健康地成长成才,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刘琳.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21):167-168.
[2]张燕,张涛.大学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压力应对的关系研究[J].成才之路,2020(30):20-22.
[3]冉永琴.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基于重庆市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20,39(02):74-79+67.
[4]孙耀胜,瞿弋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3):75-77.
[5]刘爱楼.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影响因素与提升策
略[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39( 04):151-153.
[6]凌明.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融合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01):104-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