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胜
山东省沂源县第二中学 山东淄博 256100
摘要: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模式比较活跃,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但是相比其他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情绪也更加敏感,因此如果无法给予合理的心理指导则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我们需要重视心理学的教学应用,发挥其重要作用。在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心理学教学,能够给予高中生正确的思想指导,对高中生的认知发展给予正确的引领,因此必须重视高中心理学课堂教学,积极优化和完善高中心理学教学对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基于此,本文章对信息技术时代高中班主任心理辅导方法变革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班主任;心理辅导;方法变革
引言
高中学生所处的阶段特殊,其心理压力较大,思想和心理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针对高中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能够有效解决高中生心理问题,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与完善
现阶段的高中生很大一部分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在家人过度的关爱中,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心理脆弱,承担能力不足。而通过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引导,使正处于健全人格塑造关键时期的高中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心理素质的建设,实现心理健康的健全与完善。
(二)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引导学生调整情绪,预防和疏导学生不良心理,开展学生行为规范培养,是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使学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努力克服、调整不良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如此,通过正确引导学生情绪,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促使高中学生人格、技能、知识达到统一,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二、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适应问题
高中与初中在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学习方式方面,初中学生主要依靠老师的讲授和示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和监管呈现常态化特点;高中学生需要形成个人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高中阶段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师生间的探究和合作。在学习内容方面,高中阶段知识内容增多,难度增大,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在知识点间建构联系。初高中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差异,使很多高中新生在刚入学时出现了不会学习的现象
(二)心理压力重
父母对学生有较高的期待,而且会有攀比心理,将孩子送到各种兴趣班和辅导班。高中学生学业压力较大,在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后,还要完成辅导班的学习任务,过重的精神负担和生活压力导致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大多数老师都会偏向和喜爱乖孩子和成绩好的学生,因此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也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也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和耐心,无法包容和关怀学生,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三、信息技术时代高中班主任心理辅导方法的变革策略
(一)以信息技术辅助个别咨询,提高一对一心理辅导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向学生科普相应的知识,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掌握应对正、负面情绪的方法,从而良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为此,大多数学校都设立了“心灵小屋”,一般由心理健康教师担任“知心人”的角色,为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建议。然而,这种传统的一对一辅导方式存在隐私保护不佳与效率不高的缺憾;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高中生若要进入“心灵小屋”进行咨询,势必逃不过其他学生的双眼,这便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加之课间时间短暂,单次咨询往往不够深入,“心灵小屋”能够发挥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十分有限。
(二)以信息技术符资源,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教案、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素材。网络教学资源库是以多媒体、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资源有效整合的产物。在日常的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已经不再是教育的主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成为教育的核心要素,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教育资源,更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亦可以通过相关的交流软件和教育人员展开平等对话。
(三)以信息技术打通家校合作,改善课后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只有家长与教师达成共识,采取平衡的教育手段,才能使高中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家校合作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信息技术为这项工作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手段,如在帮助高中生摆脱网络依赖的工作中,教师通过互联网社交工具与家长实时沟通,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网络依赖状况,并推荐限制电子设备使用时间的软件,都可以对学生的课后行为进行限制;同时,教师可以为家长提供指导学生科学上网的方式,在不触及学生隐私的前提下,监督学生的互联网使用行为。网络依赖问题的解决应奉行堵不如疏的原则,教师与家长通过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以及更多的陪伴引导,能够让高中生找到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方式,而不是一味沉浸在娱乐内容中。
(四)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疾病环境,使学生能够逐渐发展成为健康的心理。一方面,教师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广播、网络平台等媒体加强心理健康运动,向学生说明心理社会护理的重要性。比如,中学教师可以通过培训网站发布心理健康信息,加强心理健康运动,创造心理环境,促进学习动机。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适合学生生活的心理健康海报,并将其贴在教室的墙上,以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适当的宣传材料,利用获得计算机远程教育的机会,加深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另一方面,班主任在创造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时,应有效整合网络,充分改善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不断改善身心健康教育环境。老师可以举办心理学家护理网上研讨会,听取专家意见,结合现实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
结束语
心理学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帮助学生缓解自己内心的压力,为保持良好学习状态奠定基础。制定良好的心理教学对策对学生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新时期下教育改革的教学目标。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遵循高中生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构建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解决教学资源缺乏,师资力量不足等现实性问题,也有助于解决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性,长效性和延伸性的难题,让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持续不断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从而确保高中生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先义.高考心理辅导的管理误区及路径选择[J].教师教育论坛,2019,32(12):67-69.
[2]马金乐.对高中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思考[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1):115.
[3]魏金荣.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9(25):9-10.
[4]王得祥.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9(17):14-15.
[5]尹岱文.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实践研究[J].中高中电教(下半月),2019(0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