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任教师专业提升的困境与突破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32期   作者:李斌
[导读] 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
        李斌
        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太平镇中心学校(河南 商丘)476413
        摘要: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而如何培养高素质教师是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实现从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不仅是教师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同时也包括观念和情感态度的转变。教师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时方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需重视教师主体,将被动的教师专业发展转化为基于教师主体的主动自我发展。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农村新任教师专业提升的困境与突破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新任教师;专业提升;困境与突破
引言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育界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为积极响应教育界的号召,教育工作者纷纷开始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以此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地满足新的教学要求。而对于农村教师而言,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很少,再加上农村自身经济条件以及自然条件的限制,部分农村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教学模式的固化导致教学水平一直无法提升,对于小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无论是教师还是相关教育部门都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一、农村新任教师专业提升面临问题
        (一)由于客观环境导致的心态问题
        农村新任教师面临的客观环境也是导致教师心态问题的重要原因:农村学校比较偏远、交通不便、教育基础设施及信息化等办学条件相对城区来说较差,经济状况不好,加上学生行为习惯、学习基础、家庭重视程度等可能都与城市地区存在差距。有的教师心高气傲,到了农村学校,看到理想与现实反差很大,缺乏爱心和事业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干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导心态出现问题。同时,农村学校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同时兼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十分普遍,自然就影响了新教师的职业心态。
        (二)教育观念陈旧
        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教师专业素养水平的高低。从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现状来看,由于政府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度较少,因而在农村教育中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在选拔教师制度方面没有严格的标准,门槛较低且专业素质要求不高。而一些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教师一般会选择待遇较好、教育环境优质的学校任教,这些都是在农村幼儿园中严重缺乏的。以上种种原因都使农村的教育发展受到局限,教师缺乏主动创新教育理念的意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缺失
        农村教师面临的教育对象整体素质较低,学生基础条件差,教师的“教”无法引起学生的“学”,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教学动力下降。逐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获得感,丧失教学信心。其次,农村地区多有留守儿童,无人为学生提供作业辅导、督促学习等,部分学生家长甚至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因此农村教师的教学工作难以开展,容易造成教师对自身能力的否定及职业认同感的缺失,这些都将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助推农村新任教师专业发展的举措
        (一)师德为先、能力为重
        首先,我们要加强对《教师专业标准》的学习和研读,以专业标准为依据进行新任教师三年发展规划。其次,我们要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为新任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以集体备课为主、专项研究为辅,全方位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达到“新任教师一年能上汇报课、两年能上合格课、三年能上交流课、三至五年成长为教学骨干”的专业发展目标。为此,我们可以以一年工作经验的教师为对象,组织高级别的技能展示活动,以赛代培,让活动成为新任教师成长的关键环节。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尝试开展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八个一”活动:每期读一个教育家的故事;每年打造一堂精品录像课;每年做一个微型课题研究;每期上一次校级以上的公开课;每期写一篇教育故事;每期打磨一课优质教案;每课写一则教学反思;每期根据教学反思形成一篇教学论文。
        (二)教育观念的更新
        以往的教育理念一味将学生捆绑在教学课堂中,不仅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不会得到改变。如此一来,将会在农村教育中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严重束缚了小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此,教师的专业素养中,教育理念的更新应该视为根本途径,未来,教师应该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解放。首先,教师应该解放学生的头脑,不要用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限制学生的思考领域,鼓励学生天马行空。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该解放学生的双手,要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动手操作。
        (三)搭建教师培养培训协作平台与跨学科专业学习共同体
        学校应积极搭建高等学校、地方政府与中小学校三位一体协同合作平台,借助教育帮扶、合作课题研究、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专业咨询、课堂诊断等具体载体,构建“定向招生、择优录取—定向培养、凸显特色—定向就业、岗位匹配”的良性循环系统,为农村学校补充更多能胜任多学科教学的教师。“一专多能”本身就蕴含着多种学科相互碰撞、交流和整合的内涵。因此,农村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层面应该打破学科边界,建立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共同备课、磨课、研讨的常态化合作学习机制,使他们不仅能获得其他学科的系统性知识,加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和认同,还能够在对话交流、观摩研讨、课堂实践中提升不同学科的教学技巧,增强在不同学科上的教学胜任力。
        (四)学校为教师提供多样技能培训
        农村学校由于先天条件的不足,导致农村地区农村教师缺少学习的条件和渠道。因此,农村地区的学校要在有限的条件内尽最大可能,为教师提供促进专业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学校要为教师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供多样化的专业发展培训。通过竞赛、奖励等调动教师积极性,通过严格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让教师睁眼看世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满足教师生存需要,既要留住现有优秀教师,又要引进新的优秀教师。
        (五)从“被动提升”到“主动发展”
        教师工作背后的主体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其自身是否积极主动的发展影响着最终该教师达到的教师专业水平。农村教师最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其自身的努力,她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解决,始终坚持提升自己,从她个人的专业发展故事可得出,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根本举措还需突出农村教师主体价值,回归教师本身,激发其追求发展的内在动力,使农村教师自身可以自觉主动进行发展。动机的强化理论提出了刺激对于动机激发的重要性,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则以各项奖惩措施为代表。合理运用奖惩能有效激发动机,对于激发农村教师自主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首先应由学校实施多元的教师评价体系,对于积极主动进行专业发展的教师给予奖励,而对被动式发展的教师及时干预,鼓励其自主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的时代就要有全新的理念、思维。教师为培养综合全面发展的人才,要不断总结教学方法,通过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推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完善,建构适合学生进步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王晓丽,曾庆玉,弋英.如何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动性?[J].中小学管理,2019(08):32-35.
[2]常永兰.农村社区教育新任教师专业素养结构及提升途径——以江苏省如东县岔河镇为例[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8(08):5-6.
[3]王旭东.“五心”齐发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8(06):44-45.
[4]李开昌,廖泉.农村特岗教师专业提升策略[J].广西教育,2018(21):77-78.
[5]司校.乡村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方法与策略[J].读写算,2018(07):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