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星
(太原市第六十三中学校,山西太原,030000)
摘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程教学的起点,也是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当学生在课堂中最大程度地调动主观能动性,课堂效果与学习效率便会最优化。我认为当前教育当中,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在于学生“动”起来。
关键词:学生能动性 语文教学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程教学的起点,也是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当学生在课堂中最大程度地调动主观能动性,课堂效果与学习效率便会最优化。我认为当前教育当中,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在于学生“动”起来。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中应该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事情,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课堂当中只有作为主体的学生真正从各方面投入性地学习,才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果。本篇文章以自身所带学科语文为例,旨在阐明本学科如何具体的安排学生的这些课堂学习活动,以使课堂效率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
一、语文学科中学生“七动”的体现
根据学科理论研究,我们通常将“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思”作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几种方式。在语文学科中,具体有不同的学科要求:
动手做。学习过程中,动手做往往能够达到五官并用的效果,对于这样的学习形式,学生更是兴致满满、全身心参与。初中语文课堂中有很多需要学生进行动手实验的文章,只有自己亲身试验过后方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所写文章。例如《斜塔上的实验》这类说明文需要学生进行科学原理的亲自实验方能理解作者旨意,而《中国石拱桥》《梦回繁华》《苏州园林》这类文章则需要学生亲自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图画,方便理解说明文结构。语文课堂虽然不像其他课堂一样有较多的实验,但动手做无疑是学好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因素,勤动手是学生学习能动性的体现。
动眼看。除去课堂中的集中注意力,我认为“动眼看”更多地应该体现在课堂之外。语文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眼睛所观察到的世界就是语文学习的源头,那些丰富灵动的人物形象,那些季节变迁的自然现象,那些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积累素材。
动耳听。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而听课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中心环节。培养学生学会听课,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受益终身。
动情读。课堂上的“读”既指广义上的阅读,也指朗读等具体学习方式。阅读对于语文的意义不言而喻。增强阅读能力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其重要的途径。大声朗读又是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可以说,语文的教学和文学素养的积累主要取决于学生日复一日的阅读。动情读,用心体会,学生往往能够得到真挚的情感体验。
动口议。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最常见的授课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学生们或以小组讨论研究,或者与同桌交流,或者直抒胸臆互相启发。活跃的课堂讨论往往能够带动更多学生的思维启发,不断地灵感泉涌,思维碰撞。这样不仅让获取的新知识更加记忆深刻,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动笔写。是指完成书面体验形式。语文中“动笔写”的内容相对较为广泛,从基础字词的书写、书法的临摹与练习,到抒发情感的文字,都需要动笔用心去完成。除了常规的作业,字帖、摘抄、日记、作文等等都是促进学生学习和积累的有效方式。
动脑思。学生主体地位的外在表现形式,集中的表达为一个“思”字。学生主体地位的的灵魂,归结为一条成语:独立思考。不难发现,日常教学当中,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成绩往往更加优秀一些,即便并没有投入特别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思考决定着以上的一切行为活动,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具体安排“七动”
各种学习活动没有谁重要、谁不重要之分,更没有固定的、谁先谁后之分,要充分结合学科内容和学科特殊性来具体安排。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学习,合理安排“七动”,以达到学习效率的提升。
语文学习当中,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动脑思考最重要
学习取决于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善于动脑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读死书、死读书”,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一方面。就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目的而言,学生在学校所进行的听、说、读、写,其实都是为了将来的学生离开学校后,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正确、独立地使用汉语言文字,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会学习的人注定走不远。学生必须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语文教材只是语文学习的范例,重视教材研读,方能举一反三,总结出阅读技能和写作启发。无论哪一阶段的学习,学生都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思考和总结,有所收获,而不是盲目地被老师“牵着走”。
(二)课堂之外更要“动眼看”和“动情读”
语文学习有很多基本方法,它更注重综合性学习。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教师也并不是唯一的知识传达者,学校的课程并不是唯一的知识交流场的地方。语文学习可以发生在课外书本中,也可以从互联网等丰富的网络资源中汲取,也可以是与他人沟通交流和研讨中思维的升华。因此,语文的学习绝对不能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更多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和课外阅读书籍的积累。
语文中的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根据部编版教材中名著阅读篇目进行指导,以及课外阅读拓展。也可以并结合课文教学引导推荐一些篇目。例如,《三顾茅庐》教学可以适当推荐《隆中对》《出师表》等相关篇目和关于三国的历史书籍篇目。另外,经常性地组织语文活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诗歌单元可以安排诗歌朗诵比赛,名著戏剧部分可以安排课本剧表演,演讲单元可以自主举办演讲比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既能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加强同学之间交流和情谊,提升学科学习阅读和学习兴趣。
观察是学习的“门户”,也是打开思维的“窗户”。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下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恰当的观察和思考总结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学生往往思维具有局限性,在每日“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中放弃了留意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物,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按部就班甚至原地踏步。写作中总是用老生常谈的事例,缺乏新意也没有情感的注入。语文教师一定要去引导学生感知生活,观察自己、观察自然和社会,充分地去感受和去思考,充分体会,细致描绘,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只有这样的亲身体会,才能够有灵感注入语文的学习当中。
(三)“动手做”和“动笔写”需要长期的坚持
语文的动笔并不同于算术题的演练和单词的重复。对于作文和日记的坚持只有长时间的周期才能够体现。我带的学生当中,从初一写作文的词不达意和三五行到现在篇幅很长观点明确经历了两年的坚持,并且只是每周一篇周记和两篇摘抄。作文其实是各个科目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它直观地再现了学生自身各种课内外学习活动的积累。写作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考更加充分,并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记忆能力。长期的写作训练会养成认真周到和细致的学习习惯。
除了坚持写作之外,动手做还体现在其他方面。例如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查找参考书是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要方式。工具书是我们最忠诚和最可靠的老师。养成使用参考书的习惯,可以避免依赖他人,也可以提升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相当于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从字音字词的学习,到成语典故的积累,以及知识面的拓展,查阅工具书往往是最为快捷的学习方式。
(四)课堂的关键在于“动耳听”,“动口议”为辅助
在学校教学中,老师们总在强调课堂45分钟的认真听讲。“动耳听”是一个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在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与教师互动习惯,为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动耳听是课堂最需要的行为活动。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合理设置“动口议”这一环节。问题设置明确易懂,和教学密切联系,能够有效打开学生思维。当然语文学科的“动口议”更多时候可以放到课后来进行,比如对于课文的讨论,作品主人公的讨论都有利于提升见识,在思考中汲取精华和获得人生体验。
三、小结
学生时代的学习,往往能够为一个人生存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一个人为人处世提供思维方式,为一个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语文学科的学习更应该被广泛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将各个环节落实到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身活动,心灵体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这也就是我们教学研究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