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蓉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关庄初级中学校628113
摘要: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强调指出:统编本语文教材倡导“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统学体系,并建议教师“实施‘1+X’的办法”,但许多语文教师为如何确定议题来进行单元组文教学而困惑。笔者从“统编教材体系建构”“议题的分类”和“确定议题的策略”三个方面入手,阐释了群文阅读教学中议题确定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群文阅读 教材体系 议题分类 议题策略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坚持群文阅读的理念,在助学系统、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中以多种形式呈现了相关要求,几乎每个单元都有一组关联性很强的阅读篇目,课文和这些课外阅读的文章(书籍)正好构成了“1+X”的阅读模式。教师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可以以课文为根基选取相关文本组成群文,设计议题进行群文阅读教学。
一、统编教材群文阅读体系的建构
(一)单元内部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形成群文阅读体系。
如七下第五单元前两篇课文依次为:教读课文《紫藤萝瀑布》、自读课文《一棵小桃树》。《一棵小桃树》的“阅读提示"中最后一句话为:“读完课文,想一想:本文与《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这一问,就将两篇课文构建成了一个群文阅读的整体。
这样的设计,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许多单元中都能找到。
(二)以课文作者作为联系点。
如七下第五单元第17课《紫藤萝瀑布》的“积累拓展”最后一题:“宗璞有不少写景状物的散文,如《丁香结》《燕园树寻》《好一朵木槿花》等,课外找来读一读并进行比较,看看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课文《紫藤萝瀑布》是完整文本,关联作者宗璞的其他作品,形成群文阅读体系,有利于把握作者的创作风格。
(三)以课文中人物作为联系点。
如八上第二单元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的“积累拓展"最后一题:“很多作家都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比如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等。找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由这一篇课文联系到描写这一位或这一类人物的其他优秀文本,形成群文阅读体系。
二、群文阅读议题的分类
确定议题是群文阅读的基础,一个文本可以生成许多的议题,可以是“作家”“文章体裁”“人文主题”“写作手法”“阅读策略”等等,下面结合教材例谈其类型。
(一)以“作家”为议题。
课例:以《被贬的作家》为议题,可将《小石潭记》(柳宗元)、《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醉翁亭记》(欧阳修)组群。
(二)以“文章体裁”为议题。
课例:以《李白的送别诗》为议题,可将《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友人》等诗篇组成群文。
李白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厚友情、离愁别绪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三、确定议题实施策略
(一)对标单元目标确定议题
“单元导语”具有导航、导读和导学的功能。通过精细解读,就能从中找到确立议题的依据。比如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单元目标要求“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由此,可以“游踪”为关联点确定相关议题,将本单元四篇文章整合在一起进行群文教学,精读《壶口瀑布》,共读其他三篇。通过群文教学,以“一篇带多篇”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对游记的感性认识,了解游记这种文体的特点及行文思路。
(二)依据助学系统确定议题
统编教材的“预习提示”“思考探究”等助学系统不仅明确了课文的学习目标,而且暗含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比如七下第五单元第18课《一棵小桃树》的“阅读提示”中说:“读完课文,想一想:本文与《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紫藤萝瀑布》为前一篇课文,是教读课文。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此句即为群文阅读的议题,更是本篇课文在自读活动中的价值,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于此,教师可以将《一颗小桃树》《紫藤萝瀑布》《好一朵木槿花》三篇文章组文进行群文教学,比较三篇文章异同来确定议题,以“花儿”为整合点来引导学生感受三篇散文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共同点,同时在比较中是学生明白三篇文章所描写的景有冷暖之别,作者情感也有悲喜之别。
总之,确定议题要依“标”循“本”,据“时”合“生”,可以对标单元目标确定议题,或是契合课文目标确定议题,可以根据训练重点确定议题,也可根据习作要求确定议题。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应该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语文课标的学段要求和语文的学科性质为导向,焦点必须集中且有议论的空间。
参考文献:
[1]《1+X:让阅读教学更有深度》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家尧
[2]韦伟《做好“1+X这道题》.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9(01):49-51.
[3]韦伟《点全.线联.面融:一种群文阅读策略》.语文教学通讯B刊,2020(01):44-45.
[4]诸定国《整合与重构:群文阅读教学的突破》.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9(12):17-19.
[5]《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于泽源 王雁玲 石潇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