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微探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32期   作者:张耀
[导读] 体育教学应随着小学生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
        张耀
        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李毛营小学 (云南 昆明) 652100
        摘要:体育教学应随着小学生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跳脱原有的框架,将体育教学中与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重点关注问题,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实现身心全方位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心理疾病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心理健康指一个人心理和身体在一定环境下,所能够达到的最好功能状态,具备健康心理是新时代新青年标志。但健康的心理不仅受成长环境、个人性格的影响,也需要后天培育。所以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重要任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是全体教师的任务。
一、小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有助于形成小学生健全的人格
        利用趣味性的体育活动,让小学生的情绪积极、愉快,让他们获得一些更为快乐的情感体验,消除负面的情绪状态,间接实现对自我行为的有效控制。喜欢体育活动的孩子们,往往拥有更为强烈的规则意识,体育活动本身就必须依赖规则才能成立,小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方便他们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从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小学生的学习压力随着升级逐渐增加,尤其是小升初毕业班学生,巨大的学习压力导致有些小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沮丧、易怒、激动等心理问题时常容易反映出来。而适当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之余放松身体,同时适当缓解学习压力,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作息时间,定时学习、休息、锻炼身体。比如,通过早操或晨跑活动,有助于小学生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促进其保持健康的体魄。
二、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新环境的问题。无论是学校环境还是老师同学,必然会产生一种陌生感、距离感。有些学生面对新的面孔、新的要求能很快地适应,而有的学生则一时不能适应,进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即适应障碍。表现为焦虑不安、上课不够专心,严重者可能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学习心理问题
        这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目前,学生学业繁重,竞争激烈,使其压力也随之增加,而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例如:厌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意志力不强,考试焦虑等。其中厌学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丧失学习兴趣,不愿学习,视学习为负担,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逃学或旷课。
        (三)心理承受能力低下问题
        有些学生对考试成绩期望过高,稍有一次成绩不理想,就会情绪低下。有些孩子平时听好话听惯了,受不了一点批评与否定,遇到不爱听的、不认同的话时情绪激动,导致产生极端行为。
三、小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良性互动关系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使课程的教学效果最大化。而良好学习氛围的创建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而产生。

所以教师在开展相关的体育教学活动时,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进行示范,这样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在与同水平同学的交流中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与此同时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差别对待,时刻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这也会让学生有超水平发挥。只有当体育老师打造出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才能够让学生不断地从中得到进步。例如,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活动时,老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尽可能融入学生群体中,通过组队竞赛等方法来拉近与学生们直接的距离。除此之外,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构建良性互动关系,尽可能通过沟通互动来了解不同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独特技能,可以鼓励部分跳远成绩好的学生分享交流经验技巧,也可以鼓励跳绳快且稳的学生交流运动技巧,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整体运动水平,同时有助于构建积极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
        例如:快跑训练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把学生均分为8人一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成员完成30m短跑,跑至终点时在展示板上写上一个字,最后一名成员将前面几位成员的字组成一句话,看一看哪一个小组用时最少,完成的句子最完整有创意。接着这一小组合作活动,枯燥的跑步训练有趣起来,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动起来,开心起来,激烈的竞争也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二)体育教师以身作则,改善体育课堂心理环境
        体育教师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引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发挥教学的能动性,教师自身的心理要健康、情绪要稳定,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这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能够在一种心情平缓、活泼欢快的教学氛围小学习;反言之,假如教师自身情绪不稳、消极苦闷,则很容易将这种负面情绪影响到学生,导致师生双方沟通缺少、关系疏远,教学氛围紧张从而进展不顺。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以及职业道德修养,有足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拥有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能够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接纳、理解、尊重学生,促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无障碍沟通,和谐融洽教学氛围,创建一个健康的课堂环境。
        首先,可以在班级内部树立榜样,比如每学期定期评选出“最佳运动员、勇气代表、力量担当”等荣誉称号,唤起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以及上进心。其次,可以树立体育运动员榜样,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宣传体育运动员精神,讲一讲运动健将的故事,比如,宣传和展示残奥会、特奥会选手的拼搏精神,鼓励学生学习残疾人身残志坚、坚韧不拔、勇创佳绩意志品质。以坚强的人物为榜样,唤醒学生的健全意志,培育学生坚强心理。
        (三)家园合作,培养小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随着各个地区小学生教育水平的不断上升,教师也开始愈加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体育活动中增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当下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首先,小学生教师必须认识到家园合作存在的意义,以孩子的共同发展为目标使得家庭成员、小学生教师和孩子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而家长则是在亲子情感互动的过程中,分享自身的教育经验,探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于是在分享、质疑的过程中,促进双方的多向发展。从宏观层面而言,每个家庭和小学生园之间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家园共同体成员通过语言交流、肢体接触等形式,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保证家长积极参与到小学生教育中,这为小学生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结束语
        心理健康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它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拥有非常健康自信的心理状态,能够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从容不迫地去面对。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可以有效促小学生进其意志和智力的发挥,从而为当代小学生的身心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高乐飞.试论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途径[J].家长,2019(35):13-14.
[2]纪先浦.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小学体育课堂[J].知识文库,2019(23):61.
[3]陈雷.小学体育融合心理健康的探讨[J].教育,2019(47):21.
[4]欧少荣.小学体育课堂的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时代,2019(28):73-74.
[5]刘乐安,苏德强.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析[J].体育风尚,2019(10):2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