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熠华
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初级中学 314412
[内容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的大背景下,“非贫致辍”的现象却依旧屡见不鲜。本文从分析两起典型“非贫致辍”案例入手,探究其背后隐藏的家庭期望、自信与叛逆以及同伴群体对辍学行为的影响,并探寻家校协同育人预防辍学的双路径,通过聚焦亲子关系、聚焦亲子需求,完善家庭支持系统,使家长成为合格的预防辍学的教育主体,通过增强教育吸引力,寻找归属感,开展人生规划,引领发展方向,形成家校协同,防辍控辍,合力育人。
[关键词]:辍学;亲子关系;家校协同;育人
一、案例引发的思考
案例一:Z同学,女生,学习成绩中等,父母离异,由于父亲未尽监护人职责,八年级第一学期时,Z同学在结识校外青年后离家出走并辍学。父亲曾报警将Z带回家,但之后Z还是会偷偷半夜跑出门彻夜不归,并索性从家里搬出去租住在出租屋中。家长束手无策,只能听之任之。经学校努力,多次上门进行沟通与调解,辍学数月后,Z同学终于成功返校。
案例二:Y同学,男生,由于出生在安徽,由姥爷养大,与父母关系较疏远,小学时多次的转学经历导致学习基础较差,到了初中便成了学困生。初中开始跟随父母生活,常吵架、冷战。八年级第二学期时,有一次母亲责骂其不争气,学习差还要花家里的钱,不如早点去打工挣钱。Y同学负气之下,辍学打工。学校老师上门家访,父母得知事情的严重性后要其回校读书,但是他坚称自己已满17周岁,外出打工不违法,不愿意回校上学。学校老师多次上门劝学并电话沟通,终于在两个月后将其劝回,返校上学。
这两起案例都是典型的“非贫致辍”。在义务教育普及多年的现实环境下,“辍学”、甚至“辍学不辍考”事件在学校教育中仍有发生。虽概率不高,但背后的隐藏的深层问题值得探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辍学”现象的发生?
二、辍学背后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的期望对个体行为的强化
学生问题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问题。家庭的期待直接影响着个体对求学的态度。
个别家庭法制观念淡薄,坚持读书无用论,只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片面追求短期的物质利益,认为辍学打工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功利主义思想严重。
有些家庭教育理念落后,家长对孩子期望值低,也未能尽到养和育的责任。在辍学行为发生前和发生后,想要阻止却束手无策,只能默许。纵容、默许与无奈是辍学行为发生的背后推手。
(二)信心与叛逆对个体认知与决策的影响
当一个学生长期缺少做事成功的体验时,他就感受不到自己的能力,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很低,他不相信自己能搞好学习,逐渐产生厌学情绪,最后选择逃避学习或放弃学习。同时,青春期的孩子经历着生理的剧变和心理的断乳期,情绪特征决定了他的冲动与反抗行为。Y同学执意外出打工,认为“你不是想让我去打工吗?我就做给你看!”他用他的辍学打工行为作为反抗的外在表现形式。
(三)同伴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干扰
Z同学的成长中缺失亲情,家长监管不力,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现结交的社会青年也曾是辍学学生,身边的朋友也多是辍学人群。Z和她身边的同伴群体保持一致的行为使其获得了归属感与认同感,于是,她继续读书的信心动摇了。她选择了辍学来使与自己的亲密同伴保持一致,寻找心灵的慰藉,寻找内在的力量,寻求文化的认同。
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这两名学生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家庭问题又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导致了辍学行为的发生。面对家长的失职缺位,要唤醒家庭教育意识,发挥家庭在预防辍学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探究协同育人预防辍学的双路径
初中阶段学生辍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家长的态度和行动。
初中生年龄尚小,对自身和社会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认识,因此对很多事情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就需要家长和学校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需要家校协同,从两方面入手育人。
(一)帮助家长成为合格的家校协同的教育主体
1.开办家长课堂,帮助家长借助外力提升。
学校整合资源开办家长学校讲座、家庭教育课程,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知法守法的同时,帮助家长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认识家庭教育的价值与辍学的危害,学习掌握良好的沟通方式,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组建赋能沙龙,帮助家长横向互学互助。
第一种形式是,通过家委会创设亲子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纽带。同时,家长可以在活动中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模式,及时纠正行为偏差和思想偏差。
第二种形式是,在年级组协调下同年级有相同需求的学生家长组成赋能小组,开展沙龙互动活动。有着不同阅历、不同经验的家长思维一起碰撞,优势互补,交流教子体会,借鉴成功经验,研讨教子困惑,一起收获宝贵经验。
3.制作教育学习卡,帮助家长纵向比较总结教育经验。
制作家庭教育学习卡旨在激励家长参与教育过程。学习卡从内容上看记录的是家长教子的过程与体会,分为常规活动和特色活动。常规活动即家长学校讲座、家庭教育课程、家长会等,特色活动包括亲子活动和沙龙互助活动。通过学习卡的填写与记录,如实地反馈家长的教育参与度和教育效果,让家长真正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孩子成长历程中的指导者。
(二)促使学校改进教育措施,防患未然
案例中的两名同学对于自身的认识不足,对社会的认识不足,盲目地选择辍学,因此,学校除开展常规补救工作以外,更应思考如何改进教育措施,防患未然。
1.增强教育吸引力,寻找归属感。
首先要创建第一课堂的魅力。这个第一课堂是指班集体。要着力建设有凝聚力、向心力的班级文化,帮助每一个成员在集体中被需要、被认同,获得个人的价值感、同伴的认同感和集体的归属感。
其次要保证第二课堂的吸引力。班主任与各学科老师要携手抓好课堂教学设计,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拓宽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真理的探究。同时,在课外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保持学习对他的吸引力。安排特别时光,坐下来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困难,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帮助他们调节行为与认知,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同时要利用第三课堂的灵动性。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特长爱好,鼓励参与社团活动,使学生学有所长、长有所用,为他们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2.开展人生规划,引领发展方向。
结合班会课与思政课堂开展人生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坚韧勇敢的性格品质;积极创造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职业,体验不同的职业岗位,合理规划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创设公益实践岗位,帮助学生拓宽自我教育的空间,提升自我价值,为未来职业的选择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能力储备、技能储备和心理储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因此,针对 “辍学”现象,学校与家庭要携手联动。完善支持系统,让学生愿学、乐学、善学,找到归属感与价值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才能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辍学现象。
参考文献:
<1> 朱相娟.家校协作共育的新视角、新内涵.人民教育,2018,(20),62-64
<2> 王文婧.教育需要视角下的农村初中阶段学生辍学问题研究.黑龙江科学,2019,10(19),150-151
<3>【美】简.尼尔森.正面管教.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4> 【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版(修订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2016.3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