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薇1 沈锐2
红河学院 云南蒙自 661199
【摘要】海外高校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根植于本土,与来华留学生培养有本质的区别。专业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本土化将有力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与传播在当地的发展。本文拟对斯里兰卡高校开设的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学制学分、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方面,研究斯里兰卡高校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发展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提出改革策略,为斯里兰卡高校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斯里兰卡;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产出导向
一、背景
通过笔者对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萨巴拉格穆沃大学两所高校汉语言专业建设进行的全面调研基础上,认为目前斯里兰卡的高校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存在诸如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清晰、大纲设计不科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专业不对口、教学材料不配套、教学方法无区别、教学评估无配套、毕业情况无跟踪等问题。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改革策略,为斯里兰卡高校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二、斯里兰卡高校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的探讨
(一)明确专业定位、优化课程设置
在斯里兰卡开设的面向本国学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科学历教育,不同于中国的汉语言专业,也不同于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言(对外)专业,而是一个类似于中国国内大学外语本科或斯里兰卡大学的外语本科专业。其专业定位应符合第二语言学历教育的教学特点,还应结合斯里兰卡国家发展规划,按照人才市场需求,提前布局,科学合理进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作为教学计划的核心, 是在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大纲的指导下,从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根据专业对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最优化地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以形成配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它是实现教学目标、分解教学内容、达成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与主要途径,因此必须要优化课程设置。
1、兼顾语言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作为第二语言的学历教育,汉语言专业除了培养学生较高的汉语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外,还应聚焦于为学生构建一系列专业知识体系,如汉语言本体、语言学、文学、中国国情、中国文化、文献检索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
2、进行比较全面的中国人文知识教育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能从多元文化的角度评估、正确理解并看待与语言相关的问题、有效沟通或表达信息、想法、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帮助汉语母语者更好地欣赏斯里兰卡及其文化;成为中斯多领域间的桥梁,帮助斯里兰卡加强与中国的关系。”
3、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斯里兰卡近几年高考录取率19%左右,考进大学的学生第一年可以同时选三个专业,第二年才能确定是否继续修读汉语本科专业,而且绝大部分学生基本是汉语零基础。这就造成斯里兰卡高校汉语言专业的学时无形中又减少了很多,课程设置上就更不能脱离学校和学生实际,语言技能基础还没打好,就开设理论性很强的课,过深过专,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及信心的树立,就更难达到培养目标的实现。一年级在课时量非常有限的条件下,课程必须以学科基础课为主,突出基础语言技能训练。二、三年级继续以专业必修课为主,继续以提高语言水平为目标,增加专业知识学习,但语言技能训练课程还是应该在课程设置中占相当比重。
(二)细化培养目标、拓展培养内涵
国家汉办颁布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明确的要“培养适应现代国际社会需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汉语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较为契合。汉语言专业不能只重视语言、文化的教学,更要重视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还要在语言、文化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中国的某一领域有较深理解。
目前斯里兰卡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重要节点,中斯经贸与人文往来密切,商贸、旅游、教育等社会各行业汉语人才的市场需求迅速增加。为满足社会需求,推进职业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融合发展,一些国际中文教学项目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逐渐延伸到其他职业领域,整合优势资源,拓展“中文+”项目内涵,为当地学员搭建起了职业发展与国际交流的平台,按需定制中文课程,助力学员提升工作技能。
但短期职业培训课程存在受培训单位、培训内容、授课教师等外界因素影响大、随意性强等问题,仅限于短平快的临时之需。从制订长期的发展规划来看,高等院校可以在进行充分市场需求调研的情况下,在修订汉语言本科专业教学大纲时设置专门用途汉语选修课模块,精心打造一系列品牌课程,既可满足本校本科专业学生某个职业方向的学习,也可面向社会职业人士提供职业汉语的进修课程。
(三)加强师资培养、建设本土队伍
虽然每年孔子学院(课堂)都会派出很多公派、志愿者教师支持各国汉语教育及文化传播。但从长远来看,中国教师也存在更换频繁、能力参差、水土不服等缺陷。本土教师才应该真正成为当地汉语教师的主力军,他们应该具备汉语基础扎实、中斯文化贯通、二语教学理论实践丰富的基本素质。同时,通过孔子学院(课堂)搭建的平台,增进与中国高校或教学机构的合作,联合培养高素质的本土汉语教学老师,来巩固师资力量。
(四)加强教学评估
建立规范、完备的教学评估制度,对主要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评价办法等主要教学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制定系统严格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教学建设项目工作规划和管理制度,保证教学建设工作的平稳有序运行。
加强教学常规检查。教学常规建设是保障教学质量稳定有序的基础。加强教学期初、期中、期末检查,加强对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执行情况的检查。
在教学质量评估方面,建立课程教学的学生评价平台、教学督导制度和教师听课制度,多维度地对教学质量进行常态监控。
(五)改善教学方法
1、确定汉语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为实践性原则。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强调听说读写技能训练是汉语言专业的基本功,目的是让学生能用汉语准确地表达思想,进行交际。
2、注意不同课型的特点,科学选用教材。不同的课程类型使用不同的教材。《新实用汉语》可以用来作为综合课或精读课教材, 并融合现代教学手段,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将线上线下联合起来,以解决传统教学缺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弥补教材的局限性。
3、考虑合作编写本土化教材作为补充,比如结合几期职业培训的各方反馈,认真打磨教学讲义,融入本土化元素,适当增加僧伽罗语的注释,在合适的时机出版专门用途汉语教材。
三、结论
专业建设好比盖大楼之前要打好的地基。必须要认识到汉语言本科教育的基本学科属性,才能搞清楚其性质、特点及规律,才能不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或编写、课堂教学等重要环节上出现偏差。
【参考文献】
[1] 杨刚,朱珠.斯里兰卡汉语快速传播:小国经验的大启示[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5(3).
[2] 安吉娜(JAAKW Jayasundara).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中级阶段汉语综合课教学现状调研[D].重庆师范大学,2017.
[3] 柯玛丽.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J].高教学刊,2015(3).
本文系红河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培育建设点课题基金项目“斯里兰卡中文学习现状及未来学习和服务需求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1.黄薇(1977-)女,红河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2.沈锐(1975-)男,红河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