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翀 刘世霞 魏姿
重庆师范大学
摘要:面对“教育”这个问题,有人有这样的思考,他们认为教学的“教”是在承认所有的知识都是“可教”的前提之下提出的。但是,真的所有的知识都可“教”的吗?人们只是在改进“教”的方法上面着力,努力做些持续创新的工作,却很少解释历史上那些不可“教”的思想资源。更为担忧的是,教师的过度供给,常常导致学生对“教”的依赖,学习成为一件被他者主导被动的事情,学生越来越依赖“教师”,依附于“教”,其自主学习能力退化和萎缩。我认为这些问题有效反映了当代教师的困惑,针对以上问题我的观点是——教师应该“教”与“不教”相结合。“教”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不教”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参与者。
关键词:教 不教
问题一,所有的知识都是可教的吗?
我觉得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可教的,但是世界上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可教的,这一点应该承认。古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多学生要比老师强,那么学生比老师强地方,那就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但是,没有“蓝”,很难成就“青”。没有老师持续的教育,也很难有比老师更强的学生。所以难道就因为学生比老师有更高的成就,就认为老师没有功劳吗?我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的“教”是引导学生、促进学生。“不教”也并不是放纵学生,让他们自学,而是更多地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教学中增加小组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组的看法。
问题二,如果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可“教”的,就“不教”了吗?
有人认为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可“教”的,就因为那少部分不可“教”的知识,难道就否认“教”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我们不能只看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就说该事物好或者不好。我们打一个比方,我们将知识比作吃饭,吃饭一方面可以为我们人体提供营养,但另一方面增加胃的负担,所以就以吃饭会增加“胃的负担”为由,提出“不吃饭”。用这种类比的方式,是不是就可以轻易推翻那些认为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教”的就提出“不教”的人。面对“教”知识这把双刃剑,我们要做的是取长补短,加强“胃为人提供能量的作用”,减轻“胃的负担”。也就是加强“教”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减轻“教”扼杀人的创造性的消极作用。
问题三,教师的过度供给,常常导致学生对“教”的依赖?
有人认为教师的过度供给,常常导致学生对“教”的依赖。
学习成为一种被他者主导、被动的事情,学生越来越依赖于“教”,依附于“教”,其自主学习能力的退化和萎缩。我觉得这句话的错误非常的明显,这句话完全否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教”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过度依赖,这句话在过分的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需要学生自己将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头脑中知识体系才行。所以身为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学生将老师传授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也就是做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以学生为主体。
那身为教师到底应该怎么做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要做到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切忌专制型或放纵型师生关系。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民主、相互尊重。教师既是引导者、管理者又是学生的参谋、朋友、顾问。教师要博学多才成为学生追求知识的楷模,要品德高尚,成为学生为人处世的榜样,要一心一意为学生好,做学生最贴心的人。要平等谈心,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要少挖苦训斥,要多讲究教育的方法
第二,教师应该在学生面前树立教学现代教育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过程。这样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教学相长,相互影响、思想进行碰撞的过程。所以身为老师的我们不应该只是主事者和执行者,而应该是设计者和指导者。不管是在课堂上、课后完成作业,还是参加学校组织的组织活动,都应该让学生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让学生成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设计者、参谋者,让学生成为主体。
第三,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自己监督自己,再确定好班级的发展目标之后,应该找班级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组织秩序,组织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再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在班级上设立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体育委员,卫生委员,纪律委员,文艺委员还有各个学科的科代表,小组长等等的。让班长去组织班里的每一个人的任务,让副班长每天来清点人数,让纪律委员维持班级上的纪律,让为卫生委员来维持班上的卫生,让体育委员带领大家做操锻炼身体,让文艺委员组织大家的合唱比赛等活动,让宣传委员宣传学校的各类活动等等。让学生自己监督自己,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第四,不能死板地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按照专家编好的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定好的内容,或者按照考试的部门编写的考试要求、考试标准去组织教学内容和去安排学生的各种练习内容和练习活动。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积极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将课程目标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灵活的运用。
第五,教师也不应该一味的模仿优秀的教师的教学方法,而应该与自己所教授的学生学情相结合,提出一个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一套教学模式。当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差等情况的时候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出了什么问题,并及时改正,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总之,“教”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不教”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参与者。将“教”与“不教”相结合就是教师要寻找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版 教育学
兴界图书出版公司 综合素质
兴界图书出版公司 教育教育知识能力
第二版 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