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锋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摘 要:相较于综合类院校,艺术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抓手不足的短板。主题性创作具有鲜明的思想导向性,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蕴含德育与美育的双重功能。在具体操作上,可举办丰富多彩的创作展览活动,组织红色文化观展活动,在创作过程中开设思政课堂,运用新媒体力量营造文化氛围。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主题性创作;美育与德育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艺术类专业课程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由此可见,美育工作已成为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艺术类院校更应在常态化的美育工作中,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构建德育美育相融的思政工作新模式。
一、艺术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以思政课程和学生服务管理工作两部分组成。传统的思政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作为依据,对占领思想领域的阵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几年这种方式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呈现出弱化的倾向,究其原因,学生的兴趣更为广泛,选择也更加多元化,他们更容易接受由新奇化、多样化载体所传播的知识。
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托于辅导员为主体的专职学工队伍,但综合类院校和艺术类院校在这方面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前者可以党建促进学风,后者的入党积极性会较低;前者的综合测评对学生的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后者的就业则更为看重作品获得的奖项;前者研习政治理论的时间和机会更多,后者则把主要精力用于艺术创作中……由此,艺术类院校的思政工作应该结合专业的实际发掘更多的抓手,将日常的美育工作与德育工作相融合,使得学生更喜闻乐见地接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主题性创作中的美育、德育功能体现
本文所讲的主题性创作也叫“主题性美术创作”,是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为出发点, 精心选取近现代中国各历史时期( 包括当代社会发展中) 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作为主题内容进行的美术创作。”[1] 它有两个特点:其一,具有鲜明的思想导向,它围绕着核心的主题来开展,可关乎政治、社会、历史、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其二,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技法功底,在牢固的绘画技能基础上,创作者还必须具备关于主题深厚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素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思想导向的层面本身就是德育工作的体现,“重大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而且也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国家文化意志的体现。”[1]只要主题性创作活动的组织者在设定创作主题的过程中围绕着思政工作的目的而展开,创作的活动就会受思想的引领。为了更好完成一件作品,创作者必须围绕主题开展大量的阅读、思考或体悟,这个过程不仅是创作技能的提升,也是知识储备的丰富,这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艺术生在理论学习上的不足。
高校的艺术创作过程就是美育工作的进程,在艺术创作中紧紧围绕着“主题”而展开,德育工作自然而然嵌入其中。
艺术创作本身即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进程,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说:“‘美’是一个形容词,它所形容的对象不是生来就是名词的‘心’或‘物’,而是由动词变成名词的‘表现’或‘创造’。”[2]创作的作品或审美的客体会使审美的主体产生情感的愉悦,从而内化于人,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拓展,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这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和辩证关系。因此,抓住艺术创作这一实践过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实增强学生的本质力量,以优秀的文艺作品来感染人、熏陶人,可实现德育与美育的相融合。
三、主题性创作融合美育与德育的四个工作维度
(一)举办丰富多彩的创作展览活动
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动态、具有教育意义的重大纪念日、社会热点问题等制定展览主题。多途径、多形式广泛宣传活动。邀请专业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对参展作品进行集体汇看,在把握创作内容和质量的基础上,自觉将创作的研究和主题都紧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鼓励学生从时代生活中体验发现题材的丰富性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学生的作品获奖后,举办颁奖仪式、分享会,激励学生围绕思政工作目标积极创作。
(二)组织红色文化观展活动
创作和展览是相得益彰、互补互助的两个方面。将学生主题性创作的作品推出线上展览和线下展览,同时利用各地得天独厚的政治教育资源,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革命博物馆、民俗村……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党史、国情和优秀传统文化,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展览的方式另类呈现。
(三)创作过程中开设思政课堂
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理论素养,很难创作中优秀的主题作品。我们可在创作过程中,举办讲座、座谈会、公众号推文等方式,为学生讲解创作主题背后的国情、社会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社会的发展变迁,用艺术的方式回答时代课题。改变部分学生创作闭门造车的习惯,艺术创作不再单纯强调技巧性,更重视创作方法论,要求创作者具有一定的思想的深度,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统一起来,用艺术关照生活,奉献社会。
(四)运用新媒体力量营造文化氛围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日益紧密。我们可利用微信公众号、官网、微博、微信、抖音等媒介,从文字、影像等多方位角度挖掘、报道学院先进师生事迹、重要讲座、展览等活动,为创作展览做好线上预热,进行前期的系统策划,活动预告、活动直播,将新媒体打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综上所述,通过在主题创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美育和德育,专业学习和思政工作并举的效果。不再让学生简单成为思政工作的对象客体,而是让学生通过专业创作、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中。在主题性创作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度,思考自身与国家的关系,在作品中展现家国大爱的思想深度,潜移默化地发挥思政工作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何兴泉.“主题性美术创作”教学与实践研究[J].美育学刊,2011,2(01):58.
[2]张昆.主题性创作的探索及启示[J].文史博览(理论),2011(03):26-27.
[3]朱光潜.朱光潜全集(新编增订本),第3卷[M].中华书局,201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