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如何避免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告密者”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32期   作者:刘祥群
[导读] 学生告密是班级管理的常见现象,尤其是在小学低段,它具有帮助班主任收集信息的正向功能
        刘祥群
        重庆师范大学
        摘 要 :学生告密是班级管理的常见现象,尤其是在小学低段,它具有帮助班主任收集信息的正向功能,但它对学生个人发展和班级建设的负面作用不可忽略。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告密者”往往会被其他人孤立,被人唾弃。教育是培养社会人的教育,所以研究小学生的告密行为,提出有效方法帮助小学老师避免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告密者是十分必要的,不仅有助于儿童的健康心理发展,还有利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告密,班级管理
        小学生告密行为非常普遍,是小学老师在班级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教低段学生的老师,经常会被学生围着告状。从数量上来说,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告密行为,一二年级最多,三四年级明显减少,从心理学出发,告密属于儿童时期的单纯的规则意识和心里依赖的表现,可以说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处于同一年级的孩子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差不大,可在不同班级告密行为发生的次数也不同,有的班级上课下课孩子们都在告状,有的班级告密行为很少,其实这跟老师平时的管理有很大的关系。告密行为发生时,老师如果对这种现象置之不理,甚至进行了错误的引导,就可能“培养”告密者。教育是培养社会人的教育,所以研究小学生的告密行为,提出有效方法帮助小学老师避免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告密者”是十分必要的,不仅有助于儿童的健康心理发展,还有利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学生告密行为成因
(一)学生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
        根据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克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孩子爱告状背后的原因可以通过道德价值观和自我表现两种理论解释。首先,低年级学生的道德判断具有从他律到自律的特征,总是喜欢找别人的毛病。同时,幼儿和小学阶段的孩子自带一种“向师性”,绝对服从规则和权威,服从老师,强调遵循规范。那么,孩子们看到的所有违反规定的行为当然要告发。其次,低年级的小学生刚入学,渐渐离开父母的怀抱,可能会有一种被冷落的感觉,渴望受到老师和同学关注。所以,有些学生可能会试图向老师传达班级事务引起老师的注意,来凸显自己是个好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或表扬。
(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告密者”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能主动或者被动地培养“告密者”。教师被动培养“告密者”主要是指学生出现告密行为时,教师对其简单的予以肯定,只处理“被告密者”,强化了“告密者”行为。教师主动培养“告密者”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运用不恰当的方式方法,在这些错误的管理手段下,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告密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班级干部变成老师的“眼线”,久而久之成为“告密者”。班干部是班级内部的骨干,它是班主任做好工作的得力助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少不了一群优秀的班干部。班干部的作用往往是来帮助老师处理班级事务、监督同学学习。班干部最能发现本班同学日常行为中的缺点和不足,甚至一些不良行为和一些坏毛病。因为教师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守在每一位学生旁边,老师会让班干部管理班级,可低段的孩子处理问题的经验和各方面能力有限,一旦其他同学做出一些违反学校、班级纪律或是影响学习的事,班干部首先会选择告诉老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班干部也最容易养成告密的习惯,教师便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自己的“眼线”。


        老师的独断专制使学生缺乏独立性。“强将”班主任的追求完美,凡是班级的事情不论大小,班主任不但都要知晓而且还要一一过问。班主任的这种事无巨细,事事关心,事必躬亲的做法在一定时期内是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一个个遵规守纪,老师自认为是“控制”好学生了,但是因为这种全盯全守的管理方式会导致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学生缺乏独立性,没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自然遇到大事小事都要告诉老师,让老师解决。
二、如何避免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告密者”
(一)制定公开公正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主任可以尝试邀请全体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可以通过以下两点实现:全班一起制定班级制度、班级干部的轮岗。一种公开的方式,让学生从提防和怀疑中走出来,堂堂正正承担对彼此以及对班级的责任,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而不是以一个“被管束者”的姿态,让学生思考在班级生活中哪些该做,那些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班级的团结;再想想做错的如何受罚,做的好的怎么进行表扬和奖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把所有问题都抛给孩子去处理,在这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老师需要做的带领全体同学建立一个保护同学们敢于相互监督、相互指正的班风和班规,让同学间能够无惧地向对方指出问题和不足,让学生在充分参与班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凝聚力。
(二)引导学生自己处理问题
        老师的独断专制最后只会培养出一个意志薄弱、缺少责任感的人,而这样的人永远无法适应生活,承受未来。因此,老师应该打破传统教育的模式,要学会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锻炼成长,一些简单的问题交给学生处理,比如有的孩子会告诉老师谁没有带笔,谁跑过去把他的课本撞到了地上……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处理此类简单的矛盾,面对这样的“告密”时,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你知道他没有带笔,如果你有多的笔,你可以帮助他吗?如果可以,那么下次遇到这种事情还需要让老师来处理吗?” 如果他帮助了那位同学,我们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夸他乐于助人的品质,这样下次遇到相同的事,大家就都知道该怎么办了。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时常向他们提一些只有克服某些困难才能完成的任务,让他们增强抗挫折的能力,培养独立性人格。
(三)理性判断告密行为,适当教育
        有学生告密时,教师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个体行为动机,针对告密行为,教师需要及时、准确地判断其性质及影响。同时,听完学生告密后,应调查分析取证、弄清事实,明辨是非,客观了解处理“被告者”的行为。处理问题时可以让“告密者”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真正有错的孩子也要严慈并济,使其心悦诚服的接受并改正错误。
        总之,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古往今来,“告密”一词往往被赋予贬义色彩,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告密者”,老师在班级管理中要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引导和启发学生告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家成,面对学生“告密”,教师如何专业应对,【J】,人民教育,2016,36-39,36-39
[2]柳谦,学生“告密”现象剖析及“正派”班级文化的塑造,【J】,教学与管理,2019,77-79,77-79
[3]翟楠,教育不能培养告密者,【J】,中国德育,2019,11-12,11-12
[4]李家成,面对学生“告密”,教师如何专业应对,【J】,人民教育,2016,36-39,36-39
[5]朱忆伦,培养小学生班级自主管理意识的有效途径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7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