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下高一历史教学困惑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32期   作者:王芬香
[导读] 2020年9月份新学年开始,福建省历史教学开始使用新教材《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
        王芬香
        福建省  泉州市  泉州第十一中学  362011
        2020年9月份新学年开始,福建省历史教学开始使用新教材《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高一历史教材使用的是《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改变以往专题史形式编写教材,改用通史体例编写新教材,新教材是国家事权,更多体现国家意志,而且其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五大核心素养目标、历史事实的选取与解释具有权威依据。面对新高考(3+1+2)、新教材、新课标,在历史教学中遇到过各种困难与困惑,国家与省教育厅、市教育局非常重视,频繁举行各种形式的培训,经过快一个学期时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摸索,由开始的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不知所措到现在心里比较踏实有底,从容应对,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现将这半学期来高一历史教学困惑与对策总结如下:
        一:《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使用的困惑与困难:
        1、内容多、任务重、课时不足赶速度——上不完、教学难:
        高一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10个单元29课+1个活动课共30课,通常一个学期默认教学新课时间为20周40课时,扣除期中、期末考试、节假日放假,要完成29课内容,意味着 每课时要完成1课,这样的内容篇幅按照惯例是讲不完的。 例如上册的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内容覆盖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 等内容;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内容覆盖戊戌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加深, 等内容,以往通常都是3节课左右的内容。
        2、概念多、综合性强、史料丰富重古文——看不懂、理解难:
           一些课文的叙述高度概括,纲要式的叙述过于浓缩,每句话都构成一个知识点,却又缺乏具体内容的叙述,非常抽象,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上册的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14个、具体年份8个,涉及的历史概念共有30多个:西汉建立、文景之治、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推恩令、中朝、尚书令、察举制、刺史、盐铁官营、尊崇儒术、五经博士、北击匈奴等,又如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最后一段文字: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希罗多德首创 “历史” 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二:《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使用的对策与方法:
        1、整合教材内容、构建主题教学:
        《课程标准》教学提示: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主题教学是指通过该单元或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不仅能贯通该课,而且以后能贯通此前和以后学习的核心概念, 是教学目标最主要的体现,是引领课堂教学思想内涵的灵魂,是引导教学过程的主线。可以使教学逻辑更加严密紧凑,有思想依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思考时有明确的突破方向和延伸空间。


        单元及课的整合,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内容,建构新的、主题更为明确的、更适于学生学习与探究的教学路径,从而使学习的任务更为明确,学习的主体内容更为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目标下,依据单元教学主题进行整合,打通单元课时内容,进行跨课时的适当重组和拓展。这不仅是教师依据课标学业要求分析教材、设计教学的一种过程,也是变“教教材”为“教课程”的一个突破口,更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合理运用。
        叶小兵教授:“单元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是有一定弹性的,这就为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和机会。历史教师要敢于并善于利用这一空间和机会,在单元教学的设 计上“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盘考虑,整体筹划,具体安 排,细心组织,就一定能处理好新教材的使用,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并发挥出自己的教学特长,展现出自己的教学特色。”
        聂幼犁教授:“教学立意”(也称“教学主题”)指预设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获 得的核心概念,即核心目标。 如何构建主题教学?可以一课、几课、一个单元或跨单元构建。
            一课构建主题教学案例1:《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本课共有四个子目的内容,第一子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第二子目西汉的强盛,第三子目东汉的兴衰,第四子目两汉的文化,根据本课的重难点,重新构建主题教学,主题1: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主题2:两汉治理国家的得与失,兼包含两汉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措施。
        一个单元构建主题教学案例2:《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可以根据单元的主题,整体考虑各课的组合,打通单元的内容,突出单元教学的重点,跨课时重组内容,本单元共有四个课时内容,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主题教学构建如下:单元主题:三国至隋唐时期制度变化与社会发展,包含主题1:三国至隋唐的政权更迭与制度创新;主题2:三国至隋唐的民族交融与社会发展;主题3:三国至隋唐的思想文化新成就
        2、大胆取舍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面对新历史必修教材的这些特点和难点,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解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全部内容,几乎是难以做到的!很多知识点初中历史教材都有详细叙述,高一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必须转换历史教学的观念和思路,可以根据课标、学情、大胆取舍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教材结构是服从于学段课程标准要求,由教材专家进行的教学内容设计编排,整体上是完整的教学内容结构呈现。在教学实践中,面对高中与初中教学的不同要求,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子目适当合并,可以有效利用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做到化繁为简、突出重点、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无定法、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 以上内容是我这半年来的教学工作总结,有不足之处,真正的历程才刚刚开始,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研究是无止境的,这就需要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业务静下心来不断地充实、提升、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胜任新教材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困难是有的,但前途是光明的,“高山仰止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同仁们共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