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楠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城关中学 (陕西 渭南) 715300
摘要:长期的班级管理实践证明,一个班级仅靠班主任和几名任课教师的管理,是无法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的,对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没有太大的作用。可见,班级管理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遵守群体规范,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为课堂教学和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正处于心理发育和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班主任要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和机会,给学生带来归属感,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并行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如何分阶段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打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初中班主任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生;班主任管理;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一直以来,班主任都在班级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对教学管理的效果会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在新时期,班主任需对教学管理实际有效性加以保证,对传统的管理手段进行革新,并且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这样才能促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有效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质。
一、初中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关键时期。由于学生的身心发育不成熟,心理变化较大,因此,他们很容易被不良信息与行为所影响,误入歧途。如今,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现在的初中生基本会使用智能电子设备来学习与消遣。但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加之学生分辨能力不足,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与兴趣。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就会对他们的人格发育、价值观初步形成等产生影响。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有责任去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通过高质量的班级管理工作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心态,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现阶段,初中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得班级管理的质量与水平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必须积极地进行创新,不断强化班级管理,提高班级管理质量,以此来实现服务学生学习的目标。
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一)班主任占据主体地位
在传统初中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占据着主体地位,学生唯班主任之命是从,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紧张,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初中生不愿意与班主任交流,班级氛围僵化。班主任为了保持权威性,在班级管理中会采用比较严厉的管理手段,抑制了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学生有新的创意也不敢提,不利于初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另外,有很多班主任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提高本班学生学习成绩上,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重视程度不足,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必要的训练,使初中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薄弱。
(二)学生缺乏集体荣誉感与自我管理意识
学生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学生自身的约束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自律意识都会影响到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质量。现阶段,很多初中生都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加之从小受到家人的溺爱、不良信息的影响,集体荣誉感也严重缺失。这加大了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难度。
(三)部分学生家庭教育不完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关爱,对孩子疏于管理,导致孩子出现言行举止不受控制、厌学、旷课等现象,还有些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重视其他方面的培养,考试成绩差了就对孩子又打又骂,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特别是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很容易产生叛逆情绪,做出极端的行为。
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自主意识不强,缺乏进取精神,家庭教育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
(一)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当前,新课改已明确指出,学生在教学期间具有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新时期,班主任若想促使教学管理整体质量不断提高,需要在管理当中对自主管理这种模式加以充分运用,激发初中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引导其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管理之中,并且在此过程当中,让其获得信念感以及荣誉感。为对初中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加以保障,班主任可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之后要求所有参与管理的初中生严格遵守这些制度,赋予初中生一定管理权力,有效提高管理效果。比如,班主任可在班级当中制定“一日班长”这种制度,让所有学生都有当班长的机会,对一天当中全班同学的学习、卫生以及出席情况加以了解,并且在每月月末对最佳班长进行评比,以此来调动初中生参与热情以及积极性。
(二)完善班级制度,健全自我管理体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培养初中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班级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班级制度是规范学生行为、言语的准则。在班规班纪的制订过程中,班主任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召开集体班会,最大限度征集初中生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广泛听取学生的心声,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班级制度。通过班会的形式向学生公布班级制度,这样班级规章制度更有说服力,可以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有助于初中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班主任可以引入班级量化评分制度,根据学生在遵守纪律、劳动态度、学习能力、好人好事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分量化,通过加分和减分鼓励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在制度的约束下养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在学期末,积分最高的学生会得到奖励,使有声有色的班风蔚然形成。
(三)强化自我意识,调整自我管理心态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要帮助初中生树立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有机会实现自我,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在自我认知上,要引导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要能认清自身的优缺点。其次,在情绪上要学会自我克制和自我调节,面对成功时不能骄傲自满,遭遇失败挫折时不能一蹶不振,要能够调控自己的情绪,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再次,在意志品质上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认准目标就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锻炼自制力。最后,还要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在不断追求目标并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收获成长和希望,使初中生做到自立自强。因此,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关注初中生的自我意识,不断调整初中生自我管理的心态,教会学生反思,积累经验,始终保持健康的情绪,进而实现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培养初中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需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使其认清自身问题并及时改进,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还可以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创新班级管理的新模式,构建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班主任教师要提高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视,从实际出发,构建完善的班级管理模式,促进初中生心理上的成熟。
参考文献
[1]魏敬敬.初中班主任管理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J].学周刊,2021(05):163-164.
[2]范晓麟,高肖.初中班主任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07):123.
[3]张彩萍.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自我管理问题探讨[J].新智慧,2019(35):23.
[4]许慧.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分析[J].读写算,2019(32):106.
[5]杨萍.初中班级如何促进学生自我管理[J].教书育人,2019(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