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32期   作者:陈甜心
[导读] 新课改逐渐深入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
        陈甜心
        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镇屏山小学
        摘要:新课改逐渐深入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内容占比较大,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价值。文章由计算能力的价值出发,并且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伴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快速进步与发展,小学数学运算看起来较为简单,可是对于小学生来讲,培养计算能力却是非常关键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价值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可以逐渐提高学生运算水平,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科目与实际生活间的关系。第一,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在这一过程中顺利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第二,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让学生产生数学推理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数学思维,意识到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第三,数学知识要求学生在理解与记忆中展开深入思考,综合科学的推理过程,让学生掌握计算规律。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夯实知识基础
        小学数学科目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点与计算方法之间的关联,通过理解与判断基础知识,快速使用相应的计算方法与运算规律,成为了教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将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保证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在这一基础上实施专项训练,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分数的加减”相关内容中,教师要先让学生回顾知识,检查学生掌握之前所学分数的性质、通分、约分等计算技巧的情况,保证学生可以正确理解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实施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让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巩固学生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避免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法,防止影响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另外,通过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具体运算法则的认识,让学生更轻松学习新的运算知识点,提高总体课堂教学效率,让教师为课堂专项训练,留出更多的时间。通过基础知识与专项计算训练的结合,为学生提供清楚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形成数学学科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综合水平。
        (二)培养计算思维
        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探究模式,关注提高学生的探究主动性,通过训练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出相对应的探究情境,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良好结合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计算的真正作用。比如,教师在讲解有关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点时,教师先让学生复习有关乘法的运算法则和规律,提出合理的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探究这类问题。比如:王女士在超市购买一个电热水壶,花费100元,还购买了两箱奶,每一箱奶65元,那么王女士一共花了多少钱呢?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呈现出物品图片,在物品上标注上价格,直观呈现出数量、单价以及总价间的关系。这时,教师要按照这一问题,列出计算式子。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呈现出:100*1=100和65*2=130两个等式,让学生介绍这两个等式所表示出的具体内涵。最终,教师要组织学生实施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感受、体验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从而顺利培养出学生的计算思维。
        (三)传授计算技巧
        大部分学生提起计算就比较头疼,以为教师在故意刁难自己。最开始接触不同类型的计算时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可是随着教学的逐渐深入,学生自然会发现,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以简便计算为最终目标,也是应用数学的重要部分。在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时,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些计算技巧来为学生精细介绍,让学生领悟到简便算法,并且可以灵活运用到数学计算当中。第一,计算技巧要结合数字特点,比如计算23+37=、18+222=、46+74=等这些加法计算当中,要让学生先学会从个位入手,3和7、8和2、6和4都是能够组成整十的特殊数字,在计算时触摸到这个规律能够简化计算过程;第二,了解运算的一些特殊规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让学生可以在复杂的算式中准确抓住要点,掌握计算规律,减轻计算难度。小学数学计算中分数与小数部分内容作为比较重要的内容,他们之间能够互相进行转化,比如0.125+0.25=这一算式当中,小数位数比较多,学生出现比较多的错误。有的学生即便计算了多遍,每一次的结果也不相同,有些学生将小数位数对错,计算出错。其实如果学生能够将0.125转化为1/8,0.25转化为1/4,然后再把两个分数分母展开通风,就能迅速计算出正确的答案。
        (四)培养计算习惯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秩序,认真仔细听讲,不影响到教师讲课与学生学习。在听讲时,学生碰到不明白的问题要勇敢提问,不同解题思路要记得分享。其次,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解答要简单明了,清晰有序,让教师在批阅时能够知道写的内容是什么。接着,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在解题时,小学生会因为粗心,没有看清数学题,出现失误。如果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做题当中先认真审题,然后再解答,就可以有效避免马虎大意导致计算失误。所以,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做题时看清题目的要求,思索解题方法,写出计算过程,最终进行检验。然后,学生要做好计算检查。当学生完成数学题后要仔细展开检查,只有做好检查之后才能保证题目正确无误。学生在检查过程中要重新梳理题目和运算过程,提高计算的准确率。最后,准备好错题集。当教师讲完数学题目后,学生将具有典型性的题目记录在错题集上,详细记录解题方法,定期进行复习,保证不会再次出现相同的错误。
        总而言之,培养且提升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工作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没有捷径,需要科学系统地展开培养。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且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时,需要从自身教学理念入手,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主动为学生传授计算技巧,真正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与此同时,与学生家长及时进行沟通,增强计算效果,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丰富教学方法和内容,全方位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元元.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J].读写算,2020(35):77-78.
[2]杨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探究[J].家长,2020(35):22-23.
[3]梁光梅.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探析[J].教育界,2020(50):6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