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32期   作者:何召玲
[导读] 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何召玲
        松柏镇中心学校  山东 日照  262302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但逻辑推理能力较弱,这会影响教学效率。加之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不足,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近年来,思维导图在国内教育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教师合理利用思维导图展开数学教学,能够在提升教学趣味性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数学知识。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在逐步转变,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何合理应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解决数学实践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思维导图围绕中心向外扩展的形式,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问题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进行思考。学生将复杂的问题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能够提升解题速度及准确率,而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依照题目分析出其最本质的问题,再由问题出发逐步解答,这一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帮助。思维导图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从而产生新颖的观点。学生如果仅从单一角度看待问题,就不能深入掌握所学知识,更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此外,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当完成一章节的教学后,教师可以依据章节的重难点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同时,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做到融会贯通,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应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加之受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基础、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影响,面对数学学习,学生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厌学情绪初现苗头。部分学生面对简单的知识还可以应付,较为复杂多变的综合型题目,就无从下手,原有的一点学习兴趣便荡然无存。由于小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发展特征,大部分学生对数字以及图形都能够产生一定的兴趣,都容易被丰富的色彩表达、灵活多变的图画结构与多角度的知识拓展所吸引。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小学高年级数学老师,在教授和指导学生学习知识时,如何巧妙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高年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思维和概括能力,具备了理解和绘制思维导图的技能,教师运用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开展教学,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但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往往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时会混为一谈,对他们的区别和联系更是搞不清楚,这就为后面的学习造成了困难和障碍。此时,老师可以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模式呈现,通过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有了明确的认知,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了学习内容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使学生的学习层层递进,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效杜绝了学生“吃夹生饭”或“囫囵吞枣”现象的发生。


        (二)借助思维导图,强化独立意识
        教师应在双向互动和作业中对学生真实的情况做到相应掌握。部分高年级的学生虽能将接触的新内容吃透,但以往的一些知识点却被遗忘,在进行综合性训练时暴露出诸多问题。教师随之利用思维导图,在回顾中将这一问题做到有针对性的解决,使之带着主动性对以往内容进行最大程度的回顾。具体而言,一是布置个性化作业,鼓励学生通过归纳的方式对旧知识进行总结,可选用喜爱的图形和结构完成,使之思维的特点在多种不同的导图中进行展现。二是通过点拨方式让学生在绘制时感受到当中乐趣,能够将多个内容绘制在一个图形中,使之对重点部分进行取舍来完成并不断改进,使导图更加完善,萌生主动性,饱含热情地参与不同导图的绘制,也强化其独立意识,能够对以往内容做到相应回顾而给后续复习带来助力。三是借助学生已绘制完成的导图设计复习题,融入多个知识点,使之在计算时将新旧知识结合,对其脑中体系做到相应完善,带着坚固的根基去完成六年级各阶段的复习,使学生不再畏惧和吃力。
        (三)利用思维导图,协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归纳整理
        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度,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归纳整理恰恰体现了这一要求,通过归纳整理可以将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对一个单元、几个单元或一册书的归纳整理,就成为实现数学学习“整体化”的重要手段。数学知识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一个单元中往往会包含许多小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又是在不同的课时中学习的,学生在学完一个单元或者一册教材时,头脑中的知识比较零乱,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使得学过的知识在学生记忆深处形成知识网络。合理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从散杂、片断式学习中理清知识脉络,对所学知识以单元或章节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复习时查漏补缺,这样既节约了学习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帮助学生快速构建解题思路
        小学生对于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难以理解,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数学教材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从整体把控和帮助学生对数学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再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其他方式对思维导图进行补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举一反三,将教材中的知识概念实际应用到生活中。例如,在复习“百分比”时,本单元涉及很多复杂的概念,在课堂中,学生要对百分数、百分比、百分率和百分号进行辨别和学习,这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首先确立“百分比”的复习教学目标,将“百分比”的复习思维导图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基础,主要是对基础概念进行学习;互换,将百分比、百分率、百分数进行互换;实际,对学生普及生活中应用百分比的地方,如纳税、汇率等;应用,针对考试应用题等进行应用题型分析。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每个知识点下面的子知识点进行学习,这样对整体知识框架进行规范的整理,将每一个百分比概念作为一个节点,形成一个发散式思维的中心,引导学生对每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使其成为一个系统的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复习的效率和对知识点的辨析能力。
结束语
        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思维导图的教学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思维导图,将其与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知识、掌握重难点内容,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来提升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建干.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23):85-86.
[2]何谋萍.借思维导图助力小学高年段数学课堂教学[J].新课程(上),2019(10):165.
[3]曹鑫.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