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莉莉
中国人民大学 心理学系 北京100872
摘要:当前社会发展下,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文化水平要求更加严格,积极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能够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更好的保护自身安全与社会安全。但是在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现状却并不理想,本文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心理学教育,就相应对策展开探讨,力求将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做到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使得高校安全教育精神更好的传递。
关键词:高职院校;安全教育;心理学;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高校学生的学校生活变得更加多元化、复杂化且充满变化,因此带来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也会更多,大学生安全问题心系着千家万户,同时也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教育不仅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安全自卫、自救的特殊使命。因此,高校必须构建一个让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保护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安全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效果的有效改善,提高学生人身安全。
一、高职院校安全教育发展困境
首先,就当前来看,高职学生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大多数的高校学生并没有将安全教育看做是一件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所以对学校的安全教育处于漠不关心的态度,同时也欠缺对应的安全防范技能,无法在日常生活及紧急情况中充分保障自身或他人安全[1]。
其次,高职院校安全教育依旧以传统的“严防死堵”为核心理念,实行的是针对班级、年级及院校的所有学生进行统一教学方法,院校和教师普遍认为,只要禁止学生做出违反安全条例的行为,就算做好了安全教育工作了。对学生个体的安全教育工作开展不够,同时过多的是强调人身安全、财务安全,在宣传上缺乏新意,难以引导学生在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保护自身安全[2]。
最后,高校里面的安全教育多以课程形式、讲座形式、竞赛形式为主,并没有把安全教育与学生成长、德育等需求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从心理学角度入手,研究高职院校安全教育有效对策
(一)加强安全意识教育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在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安全教育要想取得良好成效,应当着重加强对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
首先,高职院校应当由上及下地强化安全意识,为学生起到榜样及典范作用,帮助学生真正养成强烈的安全意识。同时明确安全教育工作的组织架构,在人员的分工和教师的分配上合理安排,避免形式化和任务式的安全教育工作。其次,安全教育内容对大部分高职学生而言十分枯燥,很多学生认为自己了解这些内容,从而不愿意进行学习。
对此,高校和教师可以在进行教育时,开展理论内容与实例相结合的模式,融入更多事例,比如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开展以“如何应对压力,调解情绪,如何面对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安全拓展训练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主动加入到相关情境训练中去,提高学生的安全认知能力,强化其安全意识[3]。最后,学校可以向学生党支部、学生会、社团等布置相应的文化建设任务,利用黑板、海报、大屏幕等,全面促进安全文化向学生群体的有效渗透,形成有力度、有精度、有温度的学生发展需求感知平台,更好地调动大学生学习成长的积极性,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合理、正确地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转变教育理念,针对学生个体展开个性化教育
高职院校需要结合新时期背景下的学生安全相关因素来创新和优化安全教育理念,转变安全条例规范的制定思路,深度融合安全教育和德育内容,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活动,对大学生展开人性化以及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以优秀的思想品德与规范促进安全教育效果的有效改善。同时对于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强化安全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建立全面覆盖的安全教育平台,将信息技术与安全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趣味性十足的交互体验活动。比如,实验课程和实习课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标准的操作流程和步骤,在专业知识实践中要强调可能发生安全隐患的地方,并成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小组,对安全教育及学生安全能力相关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负性事件。一旦发现部分学生或者个别学生存在安全问题,应当及时展开针对性教育,有效减少安全隐患,为今后的工作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安全防范意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全面加强管理,优化校内及校外环境
一方面,高校教师、校园保卫等应充分践行自身职责,以心理学的视角合理剖析大学生复杂的心理、品质、美德、潜能等思想行为,并积极增设“大学生个人优势、创造力、乐观与希望、心理韧性”等角度的心理学教育,为广大师生打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当积极与政府、社会力量合作,开展一些安全教育的实践教学内容,并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尤其要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进行重点打击,使大学生维持积极心境,乐观面对和解决环境所引起的心理问题,同时不断根据周边环境的变化情况,强调个人防护和应急演练,并及时与相关合作部门、单位、企业、组织及个人进行交流,不断完善治理方案,当学生能够体验到适度的积极情绪时,就更有可能运用灵活的思维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从认知、情感、行为方面自我完善,在结构和动力上不断向自我实现发展[4]。
参考文献
[1]陶菁,阳富强.地方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20,37(3):30-35.
[2]赵元峰.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实践与教学改革探究[J].文存阅刊,2020,(23):59.
[3]陈雷.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敲响宿舍安全防范警钟[J].卷宗,2020,10(19):306.
[4]孙悦.新时代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工作的研究 ——以高校辅导员工作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20,(7):178-179.
作者信息:杜莉莉,女(1991.3-),汉族,福建福鼎人,本科;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