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2期   作者:满怡
[导读]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的放矢,围绕问题展开教学,进行问题的解决,从而学会了信息技术知识,下面我们具体进行分析。
        满怡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第一中学666499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中都有着非常广泛地应用,计算机是一种非常常用的工具,计算机的熟练使用就好比一个人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运算一样,要能够把计算机技术融入潜意识中,不用特意去想就会应用,这才是初中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的放矢,围绕问题展开教学,进行问题的解决,从而学会了信息技术知识,下面我们具体进行分析。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要点
引言
        在课程改革的推进当中,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方法越来越多,但更多地局限在传统方法的应用上,影响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则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案,将其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不断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消化吸收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技能。
1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1.1任务驱动教学法概念
        任务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教学情境、设定问题等方式进行教学任务的布置,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把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把教学内容进行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脑思考能力,让学生把握学习探究的规律,从而提高综合能力。
        1.2任务驱动教学法优点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要求在教学中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围绕教学任务的设置而进行研究分析,研究任务、分析任务以及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进行探究,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发扬同学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在同学间、师生间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任务,具有非常大的成就感和团体意识,从而促使学生具有非常高的积极性,对学习内容具有钻研的渴望。设定教学任务就是为自己设定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朝着这个目标行动,学生就会有动力,学习精力集中,有利于课堂上的学习,在进行分析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探索精神以及求知的渴望,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学习到课堂知识,提升个人能力,对教学内容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最后通过完成任务的评价对自身研究成果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1.3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
        首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要根据班级学生当前的计算机水平而进行任务的布置,布置任务的难易程度要适中,既不能够太难,也不能太简单,任务太难学生达不到那个水准,任务太简单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教师应该基于学生的水平,将任务的难易程度稍微提高一个档次,让学生在对设置的任务进行研究和分析时能够有强烈的动力和求知欲,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技术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设定的教学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学生的研究和动作实践,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达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
2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所应当秉承的基本原则
        2.1全局性原则
        在设计任务时,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授课教师应当充分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教师应当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对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应当掌握的信息技术内容加以把握,同时应当实现对学生哪种能力的养成,并由此设计出符合前述标准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还应当从全局层面着手,即,依托学习任务的设计,使不同的知识脉络得到有效的连接,以此来帮助学生在解决任务的同时,达成温故知新的学习目的。
        2.2生活化原则
        在设置任务的时候,教师应遵循生活化原则,要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任务。比如,在教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有效获取信息——信息的整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布置了生活化的任务——将自己家里的电子版照片以年为单位分别建立文件夹。这一任务使学生将信息技术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会比较积极。
        2.3梯度性原则
        此种学习任务的设计原则要求教师应当确保所设计的任务具备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这样将会让学生慢慢的适应并接受此种教学方法。同时尤其需要引起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授课教师注意的是,教师应当确保任务的难度对于学生而言是适中的,如若不然,学生将会因任务对其而言过于困难,从而感受到挫折感,进而造成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降的情况出现。
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要点
        3.1营造情境导入任务,培养学习兴趣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当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化的教学情境,并设计好包含信息技术知识的真实任务,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当中接收任务,对接下来要探索研究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对接下来的任务探究产生期待,之后再抛出任务,用任务引导学生顺利步入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有明确目标并遵循任务设计的原则,始终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动力,以便引导学生深化探索。例如,在教学“留住美丽的瞬间”时,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有关于相机操作的知识和技巧。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给各个小组发放数码相机,让学生进入真实的相机运用场景当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2注重精心设计任务
        在制定教学任务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展开,当问题十分简单时做分解性任务,或当问题较为复杂时只设置一两个教学任务,都属于失败的教学任务制订。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重点放在教师对目前信息技术课本内容和市场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上,据此制订学习任务,学生既不会觉得抽象,也不会觉得过于简单而无法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完善,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纠正制订学习任务中的不足,最终保证可以提升学习任务的有效性。
        不同于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出发点在于完成具体的“任务”,学生通过探索完成任务的过程对所要学习的技能熟练掌握,所以需要教师前期对任务进行精心设计,保证教学工作有序展开。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在任务主题中恰当融入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在情境中进行探索和思考,圆满完成每一个任务。在设计任务时,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保证所设计的任务内容丰富,“多姿多彩”,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激发其想象力和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问题,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设计任务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保证所设计的“任务”富含趣味性,学生在学习期间才能充满动力和热情。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务,通过在任务中学习,学生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课堂知识,增强实践能力。
        3.3上机操作的导向
        在初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单一的侧重理论知识教学,需要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初中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涉及了大量的上机实际内容,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设备代替了上机操作,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学习,理解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与实践应用脱节。初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让学生可以成为复合型人才。但是学生仅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操作的经验,这对学生的就业工作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避免这一教学情况的出现,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优势。在学生上机操作之前,给学生制定几个大的学习实践方向,避免学生由于没有计划而荒废实践机会,没有更好地学习掌握相关内容。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不同,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上机操作任务,如基本文档的制作、基本PPT演示的制作、动画视频的制作、视频的剪切编辑、计算机系统的优化等。教师可以设计多个上机实践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每一位学生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需要至少完成三个学习任务。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思维,选择与自己最佳的上机操作任务,学生可以保障自己准确无误地完成选择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集中自己的精力完成相应的上机操作,这样可以保障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教育效果,使得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得到很好的提高。
        3.4成果展示交流
        在学生经过合作探究或者自主学习后,会产生任务结果,但是产生结果并不代表教学结束,教师要鼓励学生或者本小组进行成果展示,通过班级学生对成果的交流谈论,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有助于学生进行改进,进而实现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提升。例如在“PPT课件”制作中,学生或者小组将自己的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教师引导班级同学对成果进行点评和分析,促使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而在未来进行针对性学习。同时,教师在成果点评中,要尽量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发现学生在任务完成中所展示的优点,促使学生体会到任务完成的快乐。
        3.5组织总结反思
        当完成成果展示交流后,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在任务探究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反思,归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计算机知识体系,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计算机教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师在总结反思中,要结合计算机教学的特点,突破理论知识的局限性,带领学生对实际操作内容进行总结,并且分析学生在任务探究中的表现,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编辑艺术字”这一知识点中,在各个小组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先带领学生对这一任务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重新回顾任务涉及的知识点;其次,在完成知识回顾后,教师可组织各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分析这一任务的知识难点以及重点内容,并且探究调整艺术字阴影、缩放比、旋转角度和尺寸的方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最后,在完成知识总结后,引导学生开展反思,如何能用最便捷的操作方式完成艺术字制作,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课程,担当着培育现代化人才信息素养的责任。信息技术学科具备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倡导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面向技术的应用。这就决定了要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就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核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是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关注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探究。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需要教师对这一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科学设计学习任务,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强学生的信息分析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会芳.初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J].中华少年,2017:120.
[2]任博宇.初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法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2015(14):81-81.
[3]郝国秀.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4):166-166.
[4]黄燕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7):39-39.
[5]王安山.任务驱动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