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光
天津市和平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 300021
摘要: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留下一点“空白”,对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着积极的作用。英语教学中“空白”现象,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中出现的短暂“停歇”现象,是指在课堂中,学生的语言或思维出现无声或者停顿。空白设置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留有“空白”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相互研讨、互相交流的机会。只有让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得到的知识,学生才能记得牢固、学得扎实。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促进能力提升和学生素质培养,引导探索思维机制,激发思维创造性和主观意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在导入新知时留下“空白”,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由其作为求知求学先决条件,在平日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构成教学手段中最高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活跃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上好一节课关键之所在。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既要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要使学生作为主动参与角色参与到教学之中,这就要适时的运用一定“空白”更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探索新知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圣诞节“Christmas Day”时,其中教学关键词汇为:Christmas Presents (圣诞礼物), Christmas Card (圣诞卡片) ,Christmas Tree (圣诞树)等。原本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由我扮演的圣诞老人形象而激发出课堂小高潮, 在上课时出其不意地从教室外面走进来,学生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盛装出席老师身上,既而作为圣诞老人我向学生们打招呼:“Hello, everybody. Welcome to our Christmas Party. I am Father Christmas. 我要派送许多圣诞礼物,如果想要得到礼物,我们需要准备哪些东西呢?”他们好奇心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同时为导入新课也做了铺垫,下面课也就可以游刃有余地进行下去了。
二、在学习、演示、操作时留下“空白”,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知识掌握一般要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论以及运用”四个步骤。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表象,正是它连接着感知与抽象,也是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个重要途径。
如在教学“现在进行时”时,我借助多媒体来演示一场足球比赛。“你知道这个正向我们跑来的是谁吗?”大家纷纷说:“罗纳尔多”,我紧跟着就边演示电脑,边问罗纳尔多:“What are you doing?”他回答说:“ I am playing football.”同学们很快接受这个句型。此时我又设计一个教学“空白”,让学生问问表演各种动作的人物,问完后,让电脑回答。然后我又设置了一个教学空白,“请同学们回忆起你是怎么问的,电脑中人物又是怎么回答?”由于演示声形并茂,形象直观,很快就发现一种规律:现在进行时动词后要加“ing” , 所以这个教学重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三、在指导学生读课本时留下“空白”,引发学生思维
教师要将设置“空白”投放到教学的环节之中。例如在阅读教材的时候,引导学生推敲教材中的“空白”,使其有意识的加深对教学内容理解,营造出一种自学新知的氛围,全面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在潜移默化之中开拓学生的思维定式,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如在教学“单复数”时,在一课书中,只出现了这样几个词的复数:pens, watches, boxes. 学生虽然也知道变复数的规律,仅仅掌握这几个词的变化规律是远远不够的。我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留下一个空白,“你能不能把我们前面学过的名词,根据我们的这个规律变一下复数呢?比一比,看谁总结得多。”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三个单词的复数形式,同时也掌握了成百上千的单词复数。
四、在课结束时留下“空白”,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认识过程是一次探索、发现和再创造过程。再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独立感知知识由无到有获取过程,并在经历完整过程之中产生自我消化吸收完整体系。
如在教学“职业”课时单词:driver, farmer, teacher, doctor, nurse, policeman等时,我在课的结束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哪位同学可以将家人的职业用英文描述出来呢?这时,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从这个本来是教师总结却变成学生回顾,不仅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又出现和学会了一些新的单词, 如:barber, manager, waiter 等等。
最后,希望教育同仁可以引入“留白”的教学理念,从学生出发全面实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素质化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主动建立发现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真正使学生快乐学习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