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芙蓉桥中学 湖南省 张家界市427100
摘要:本文基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及教学实际,从文本解读的多方面要求来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寓言类文本阅读教学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寓言;文本;教学思路
寓言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思想品质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要完成好每一篇寓言文本的教学任务,首先要对其进行正确且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同时制定完整而又契合实际的教学设计。
一、统筹规划,整体设计
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考虑具体文本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到,语文课程强调对学生热爱祖国文化思想感情的激发和培养,引导其在丰富自身语言积累,形成语感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进而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说,课程标准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不同的文本教学都应当遵循其中所对应的具体要求,而寓言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则应当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道德认知为主要目标。作为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寓言类文本需要学生在解读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如作者及其生平事迹等等,在解读、学习和熟练掌握文中字词含义和内容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划分故事结构与层次,梳理出文本中的故事发展情节,尤其对于文言类文本要注重对实词与句式的解析,以达到疏通文意的效果。基于整体目标之下,重点目标就包括了体会寓言文本的写作手法,比如常见的简洁叙事但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描写,亦或是叙述与议论相结合、对比与衬托相结合的表达手法等等。分析中心形象,通过感知和分析来把握寓言文本中的形象,注重其对于形象的刻画方法,如拟人、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等等。围绕重点目标出发的一系列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解读过程中不断深入,达到理解文本精神内涵以及寓言寓意的学习目标。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1、知识与能力
教师在首次解读文本时要为学生适当传授一些有关寓言文本的体裁特征,使学生带着对寓言文本体裁的初步认识来去到具体文本故事中感受和体会其特殊性。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去对文本体裁进行感知,能够帮助其对文本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把握。比如在《穿井得一人》一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出处或是作者所处以及创作的时代。通过简介《吕氏春秋》来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部诞生于战国末期的道家名著,其中有许多都是取材于民间生活的故事。再如,在《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两篇哲学寓言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庄子此人来进行介绍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著作特点,进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熟读文本是学习文本的基础,也是增进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理解的重要环节。比如七年级第五单元提示中就明确指出了“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学做摘录,在把握段落大意与理清文本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本中心思想。”第六单元则指出“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调动自身体验来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而深入理解课文。”由此可见,解读寓言类文本,尤其是文言文是一个比较难的过程,而在后续教材单元中也明确指出了需要借助到教材注释与工具书来帮助学生进行对课文的感知,在多读、熟读和积累中不断提高自身文言文解读能力。总的来说,知识与能力目标下的寓言文本教学离不开学习过程中的不断积累和归纳,只有丰富和扎实的基础才能够推动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需要落实到文本解读中更加具体的环节。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包含的故事情节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故事起因、情节发展、结局以及细节描写等来使学生熟悉故事的发展脉络,初步达到理清故事情节的目标。
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自读或朗读的方式来进行,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分析文本中的中心形象是把握寓言文本寓意的关键。中心形象包含在故事情节当中,承担着体现故事情节的主要任务。分析中心形象要从描写手法和寻找中心形象性格特征以及把握寓言文本内涵等方面着手。比如在《卖油翁》中,文中描写卖油翁在沥油时并没有用到过多或是华丽的辞藻,而仅仅是“取”“置”“覆”“酌”“沥”几个简单的字便将卖油翁熟练且连贯的动作呈现了出来,表现出了其一气呵成的技能娴熟,以及沉着稳重的性格。再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中赫尔墨斯的“笑”便凸显着人物内心的妄自尊大,以及对于父亲宙斯的蔑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寓言故事都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有着指导意义。例如,《蚊子和狮子》中传达出的戒骄戒躁,切勿得意忘形之理;《穿井得一人》中,切勿以讹传讹,不轻易听信道听途说;《狼》中所传达的要善于运用智慧和勇气来打败恶势力;《北冥有鱼》中传达了世间万物都需有所凭借,但也有各自局限,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够获得长远发展。
三、解读技巧,表现特征
寓言故事文本虽然篇幅简短,但却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文学表现手法与技巧,也正是这些丰富的表现使得故事本身更加丰富,且生动灵活。故事情节与形象丰富且充满趣味的特点也使得其成为了学生热爱阅读的一种文本,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更需要深入挖掘其内涵价值,从立意、人物、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多方面来进行解读和归纳。
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来看,其所包含的教育价值与作用都十分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思维与认知发展,而从立意深度出发,教师要在不同的文本教学中明确认识到其不同的题材选取,从而确定不听的寓意切入角度。例如,《蚊子和狮子》《狼》《狼子野心》《北冥有鱼》等以动物为题材的寓言文本,则是以拟人想象为主要表现方式来对动物进行拟人化,或是以动物映射人类行为,所以教师可以从文中动物的言行举止或神态动作来作为寓言寓意解读的切入点,从而实现学生对于两种事物对象的内涵互化。再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愚公移山》《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卖油翁》《河中石兽》《苛政猛于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等文中皆以人物为主要题材,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呈现寓意。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中的天神形象就蕴含了“不做爱慕虚荣之人”的立意,采用讽刺的手法来塑造出一个反面形象,将深刻的教学生动地蕴含其中。但更多地则是以市井生活中的小人物形象来揭示柴米油盐中的大道理。比如《穿井得一人》中对谣言危害性的揭示,旨在告诫人们切勿轻信谣言、以讹传讹。《卖油翁》中卖油老翁精湛的技艺也在告诫人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熟能生巧,切勿以貌取人。
总的来看,想象是寓言故事文本中贯穿始终的表现手法,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也均具有该特点,作为阐释寓言而编写的小故事,其本身并不具备完全的真实性,所以教师既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和感知到这一表现手法的存在,也要引导其学会加以灵活运用,体悟通过虚构来揭示真实哲理的创作目的。
综上所述,寓言类文本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发展学生思维、语言表达和生活实践等多方面素养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应当从文本实际和教学目标出发,解读文本内容和思想意蕴,从立意、形象、表达、修辞、语言等多方面来对文本特征与表现手法进行梳理整合,科学运用教学方法来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秦君.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以《古代寓言二则》为例[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8(04):18-19.
[2]刘宝文.在以小见大寓言中领悟生命的真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03):110.
[3]聂君晏.初中语文寓言教学的一点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