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下)第18期   作者:王敬
[导读]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语文科目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王敬
        衡水市珍宝街小学  (河北省 衡水市 053000)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语文科目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这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基于此项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教师更应该调整更恰当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渗透传统文化,激发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本文将分析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的意义,同时提出几点渗透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引言: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也在要求不断改变和提升。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瑰宝,必须要由下一代更好的传承下去。因此在语文知识的教授中去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更熟练,更好的去运用语言,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拥有民族归属和自豪感。
        一、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初中生对于各个国家的文化接触越来越多。很多时候,初中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已经远远不如对外来文化的了解和热情。这很容易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因此,学习语文学科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可以减弱外来文化对学生的冲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结晶,包容性非常强,是对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动态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学习语文科目的同时,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学生而言,更有助于价值观的形成。
        二、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立足文本,渗透传统文化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初中语文课本涵盖了多种传统文化形式,从现代传奇到古代诗文,从伟人介绍到神话传说,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但如今,虽然已经新课改,但很多地区仍然无法改变教学方式,只把课本当做学习的工具而对传统文化的传授忽视。真正立足语文的文本中,深入的去了解文本中的内涵,才是真正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比如在七年级学习《纪念白求恩》这一课时,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去查询毛泽东主席写文章时的背景以及白求恩先生的背景。深入去了解文章背景,不仅能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查阅资料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学习《黄河颂》前,可以让学生了解黄河的由来以及黄河为现代人们带来的变化,从而增强学生对国家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在学习《太空一日》中,除了对文章本身的学习,可以多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科技信息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科技的进步并为作为中华人而骄傲,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
        2、知识融入生活,激发兴趣
        传统文化来源于生活,融入于课本。因此想要学生更好的对传统文化有认知,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同时多方式的教学也会激发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比如生活中最常见的传统节日就是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的体现,利用初中生喜爱的传统节日,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肉孜节是我国少数民族重大的节日,起源于伊斯兰教,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但对很多汉族的中学生来说并不了解,在学到关于传统节日时,就可以让学生搜集传统节日,其风俗,起源等多方面的信息,在了解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丰富了认知面。
        在课本学习《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去了解济南的风土人情,冬天的济南的特别之处,同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逐一的印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合理分配好课内和课外的教学,课内为准,课外为辅助,充分渗透传统文化,既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进入学习,同时又可以把课外的调查运用于课堂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学习能力,还能够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3、加大阅读量,深入认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去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提升综合素养,同时此要求也可以应用到对学生的要求上。教师可以分阶段、分时期在班级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比如开展读书活动,同时能够让学生互相交流不同的读后感受。读书活动中书籍的选择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而不是任何都可以作为课外读物,这样才能达到渗透传统文化,达成教学目标的目的。这样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学生自身的文化积淀提升了,而且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会增加。除了读书活动外,可以组织班级团建,带领学生到博物馆真实感受文化的载体。实际的体验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兴趣,也能够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真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从而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寻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立足语文课本,课上教学环节中逐步渗透传统文化;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比如传统假日等,逐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外阅读或者其他团建活动逐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增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作为上下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在学习过程中,足够帮助学生减轻外来文化对价值观的冲击,学生从而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未来成长为合格的中华文化传承人。
参考文献
[1]马建华.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 学周刊,2020,(29):113-114.
[2]袭祥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7,4(16):227-2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