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兰 单 昭 (吉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摘 要】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强有力通道,深度推进家国情怀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国家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的有力途径。本文系统阐释了家国情怀的内涵、家国情怀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家国情怀融入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与解决措施,从而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提供借鉴。
【关键词】 家国情怀 高校 课程思政 思政教育
【注】 本文得到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GH20223及吉林省教育厅思政专项项目JJKH20200166SZ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11-052-02
习近平同志提出“家国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应合理融入适用于思政教学的家国情怀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意义最大化。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指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共频共振,从孝老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国家担当。家国情怀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从以下五个元素入手:
(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大力学习和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即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信念,明确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二)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责任担当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要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理想抱负,有责任担当,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三)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改革创新指的是改掉老旧的、糟粕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并开创新的事物。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的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改革创新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鲜明特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是党带领人民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不竭动力源泉。当前,我们所要做的便是立足国情,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交往与合作,广泛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同时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英模丰碑的意志传承
英模就是英雄模范,丰碑则是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英雄群体、英雄人物。学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就是要把非凡英雄精神体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体现在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上”。高校应高度重视模范力量,大力推动学生学习英雄事迹,汲取英雄力量,以英雄人物的崇高道德品质和人格典范作为表率,不断追求进步,增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忧国忧民”的士大夫精神
士大夫精神是文以载道,而“道”则是精神的所在。文天祥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士大夫精神最突出的就是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位置,每当国难临头之际,他们都前赴后继地英勇抗敌,激励万民起而救亡图存,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教育工作者,要教导学生继承他们的伟大胸怀与格局,做无愧于时代的典范。
二、家国情怀融入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
家国情怀的丰富内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高的价值意义,在帮助大学生深入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但目前,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一,家国情怀的内涵绝大部分是从中华传统美德和文化中汲取的,在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当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更多的热衷西方新鲜的事物,逐渐开始“洋化”,对我国传统的文化嗤之以鼻。其二,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高校更多地将教育资源倾斜到专业课程上,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专业课,学生因此也更为看重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在这二者的相互作用下,学生表现出对“家国情怀”重视不足,认为对自身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没有意义,从而缺乏对“家国情怀”学习的主动性。
(二)难以契合高校专业课的思政教学
课程设置方面,有些高校尚存在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不够重视,流于形式,导致大学生对家国情怀认知不足。另一方面,教师是高校课程思政的引领者,虽然具有深厚的专业教育功底,但可能缺乏对包含家国情怀内涵在内的传统文化与美德的深刻认识,又或者难以找到现有思政教学与家国情怀的契合点,使得融合过于形式、片面、牵强。此外,实践出真知,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的载体是理论课本,是课堂,只是理念的学习,不利于学生掌握家国情怀内涵的精髓。
(三)家国情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育”人效果不佳
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育”人,而非“教”人,是通过“教”这种方法,达到“育”人的目的。但是,高校思政教学有本末倒置之疑,教师过于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填鸭式”灌输和死板的说教,习惯于将家国情怀的内涵原封不动地灌输给学生,停留在在最浅层次的家国情怀内涵理解,并采用生搬硬套的机械手段将家国情怀内涵套用到课程思政上,以至于,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教学手段过于呆板,教学目标过于浅薄,无法激发大学生接受家国情怀教育的兴趣,最终导致“育”人效果不佳。
三、家国情怀融入课程思政的解决措施
(一)将家国情怀融入课程体系,发挥课程思政主渠道作用
首先,高校结合本校需求开设相关的家国情怀的课程,包括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将家国情怀与教材和课程结合,推动家国情怀概念进课堂、进课本、进学生头脑。然后,深入开展家国情怀多方位、深层次融入党团课学习和马克思主义等思政课,形成弘扬家国情怀的良好氛围。最后,组织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合作编写体现本校校风、学风的家国情怀的读本或刊物。由此,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的作用。
(二)提升高校教师思政素养,培养出新型思政工作者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在家国情怀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实施。
一方面,高校教师要通过专题培训等形式丰富自身富有家国情怀内涵的知识,如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士大夫精神,儒家思想的为人处世之道等,借此加强对家国情怀的深度理解,才能上好思政课,做好引路人。另一方面,对家国情怀,教师要有自觉传道授业的责任担当和表率意识。明确家国情怀的价值导向,探究家国情怀同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家国情怀元素,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渲染,增强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效性
新时代思政教育不仅仅是理论课程,更是实践课程,大学生要从课堂上汲取专业的理论知识,再配合相应的实践活动,将家国情怀外化于行。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良好的文化环境熏陶是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重要保障,家国情怀教育同样也是。高校要大力推行家国情怀融入校园文化,举办融入家国情怀元素的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社团文化等,借助这些形式,在形成浓厚的家国情怀校园文化的同时,吸引学生主动去了解学习家国情怀的内涵,进而领悟家国情怀的深意。第二,高校要鼓励大学生在假期主动进行“家国情怀”式的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即通过活动了解家国情怀,理解家国情怀继而弘扬家国情怀,真正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高竞男.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探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0,37(10):37-39+47.
[2]周率,张顺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析[J].法制博览,2020(24):237-238.
[3]孙兰英.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指南[J].红旗文稿,2019 (08):14-16.
[4]贾丽云,李彦青.新时期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研究[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4):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