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利华 (四川省苍溪思源实验学校 四川 广元 6284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11-025-01
本世纪是个信息赎回,人们对于信息收集、分析和运用,直接影响到知识产生、创新、成果转化,而教师和学生是创新工作的践行者,其信息素养高低在我国科技研究和创新乃至综合国力等等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研究背景
现阶段,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为了顺应这一形式,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一般而言,信息素养由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两大部分组成。而创新性人才是信息素养的集中体现。然而,现今教学模式依旧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学生能力培养,显而易见,这样的教育模式和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倡导的理念背道而驰。学生的能力体现在多个方面,处于信息化社会中,学生的成长和信息素养关系更加密切。为此,立足于与这一形式,对师生信息素养提升进行研究和实践,以期打造信息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信息兴趣,加强信息和学科联系,初步培养学生具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和评价信息能力,最终实现知识获取、能力提高、情感丰富,协调发展,促使学生适应日趋变化的时代,为他们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实现学生均衡发展,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依托校园广播和黑板报等等形式提高学生对信息认识水平,端正学生学习信息态度,利用班会等等宣传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信息意识,促使学生意识到不仅要获取信息,更要依托信息自主和创造解决问题。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班会等等平台,利用网络、报刊等等信息手段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加工,并互相分享彼此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深入研究,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的教学思想,改善教学行为,通过信息化考核,逐步提高教师运用信息能力,为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打下坚实基础,充分发挥教师模范带头作用,在信息共享中增强教师科研能力,为学习型教师和创新型教师提供前提,通过对信息素养进行研究,在信息素养引领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打造信息化校园,争创名校和特色学校。
2.具体目标
对于后进生要激发他们收集信息意识,促使他们积极探究信息,掌握基础知识和使用信息技术能力,对于那些中等生,要培养他们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能力,合理运用各种途径来收集有用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对于优等生要培养他们运用自如的甄别信息,多渠道收集信息,在生活和学习中探讨心胸,并精准把握、合理评价信息,这些学生是构建信息化校园的中坚力量。,立足于学科特色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在语文、思想品德等等学科中培养学生乐于分享习惯,在数学学科中拓展学生思维,创造性解决和探究问题能力。在体育、美术等等学科中培养学生加工和整合信息能力。在信息学科中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夯实基础知识,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三、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教育的关系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三大组成部分,为此,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应当立足于这三大部分。而信息素养为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有鉴于此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培养学生收集、选择、存储、交给你个、运用信息,促使学生意识到信息素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同时信息素养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具备信息素养意识,才能精准把握信息需求,从各种信息中提炼有价值信息,为他们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四、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这些年来,信息素养引起社会高度重视,针对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而言,学生信息素养由上升趋势。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一大组成部分,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在某种程度反映着学生学习深度和广度。现代社会是个多元化,处于变革期间,读学生信息素养产生巨大和深远影响,因此深入分析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时调整教学,充分发挥教育优势。通过课堂观察和课下走访,学生在信息收集、分析和运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1.对信息需求认识较低
许多学生为了考试才收集、分析和运用信息,态度消极,学生信息素养意识就是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对信息需求认识较低。一般而言,学生对于信息素养往往有各种心态。比如,好奇心,一些学生单存是好奇,对于信息素养没有意识,只有为了考试才走进图书馆或者利用网络收集相关信息,一些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对于信息素养形成较深体验,他们需要相关信息进行验证和交流,一些学生没有确定学习目标,被动跟随教师,不会有信息需求
2.掌握信息素养能力较低
伴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些学校图书馆已经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既有纸质的又有电子的,这位学生掌握信息提供良好渠道,一些学生对于电子资源比较生疏不能及时、准确查找相关信息。
五、小结
以上只是作者的浅薄之见,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本文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诸位同仁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