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于秀敏

发表时间:2021/3/2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11期   作者:于秀敏
[导读] 【摘 要】 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典型代表,实验是开展教学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初中物理教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是新时期物理教师开展教学的最新纲领。物理核心素养包括了物理观念和应用、科学探究和交流、科学思维和创新、科学态度和责任。其中,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是最重要的版块,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设计和开展探究性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研究兴趣;启发学
        于秀敏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文昌中学    山东 威海    264400) 
      【摘 要】 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典型代表,实验是开展教学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初中物理教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是新时期物理教师开展教学的最新纲领。物理核心素养包括了物理观念和应用、科学探究和交流、科学思维和创新、科学态度和责任。其中,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是最重要的版块,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设计和开展探究性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研究兴趣;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深入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一些物理实验,利用物理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此,提升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11-008-02
        引言
        物理这门学科其知识点有一个共性,就是抽象性,讲述的知识都是生活中切实影响人们生活的元素,但是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在教学当中,教师单纯依靠理论去传授知识,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学生难以感受到物理知识给生活带来的影响,教师需要通过实验,让学生以动手实践来认知物理知识,加深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强化教学效果,让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提升。
        1.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化
        初中物理教学是要培养学生利用物理基础知识来加强实践教学的,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效率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从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看出,整个教学仍受限于课本的知识内容,物理实验对教学的要求往往是无法达到的。在物理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手段较为单一,学生难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相关物理知识进行探索,这也就使得整个物理课堂失去了活力,学生对物理学习无法提起兴趣。
        1.2学生对物理实验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
        初中学生的思维并不够健全,有很多学生对物理实验并没有十分全面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仅仅将实验作为是一种游戏,未能够体会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因此,在物理实验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并不会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也难以配合教师的讲解。这也同样影响到了物理教师的思想,让他们看来物理实验十分繁琐,教学中难以顺利地开展。同时,这也使得很多教师无法认识到探究性实验在教学中所具有的价值,因此难以实施高效的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
        2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策略
        2.1全面深度分析教材,设计探究性物理实验
        笔者认为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进行全面解读,对每一课的物理实验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根据本班物理实验教学的学情,设计合理的物理探究实验。例如,笔者在讲授“显微镜和望远镜”一课时,事先准备了望远镜和显微镜,组织学生探究这两种透镜工具。初中生对这种物品已经非常熟悉,显微镜是生物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器具,望远镜是很多学生外出游玩的必备工具。笔者分别准备了字体大小不一的卡片、图片、卷尺等工具,准备了倍数不同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学生可以自由结组,分别完成几个探究性试验。实验一:把相同大小的图片放置在显微镜和望远镜镜头下,观察哪种仪器的观察结果更清晰;实验二:体验不同倍数望远镜和显微镜的观测结果。学生通过自主操作这两个实验,可以利用手机拍摄不同镜头下的观察结果,利用科学的数据进行对比。笔者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二者的成像规律。例如,学生可以利用卷尺测量不同距离中,望远镜成像的大小和清晰度,不同倍数望远镜的放大结果等。

学生从成像规律中,总结出望远镜属于凹透镜的利用,结合凹透镜成像规律,总结出望远镜的成像规律。这样的物理探究实验,学生可以自主操作实验,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探究,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结果。物理探究实验的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2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笔者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精心设计了小组合作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结合集体智慧,攻克物理实验难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笔者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实验时,开展了小组合作实验,根据“ABC”原则,分配了实验小组,物理优等生担任小组长,协调组内的实验分工。本节课的实验主要是利用小车、砝码、玻璃、木板等进行力的分析。每个小组可以选定几个不同材质的斜面。例如,玻璃板搭成的斜面、木板搭成的斜面、书本搭成的斜面。学困生可以负责斜面的搭建、斜面倾斜度的调试、小车滑行距离的测算等实验步骤;中等生负责小车的摆放,重量的测算,相关受力分析图;优等生负责统筹实验,结合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实验现象,填写相关实验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发言。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研究了不同重量的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滑行的距离;从不同材质斜面滑下,滑行的距离。各个小组从实验中得出结论:较为光滑的玻璃面,滑行距离最远;重量较大的小车,滑行距离也比较远。学生结合本节课的牛顿第一定律,大胆设想重量越大,物体惯性越大,平面越光滑,小车摩擦力越小,滑行距离越远,如果没有摩擦力存在,小车就会一直保持初始速度运动。因此,小组合作实验更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通过相互配合,探究了物理实验蕴含的科学定理。以此,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3利用物理实验法强化课堂表现力
        物理教材中的知识讲解,一部分源自于教师的理论讲授,一部门还需要教师通过实验来进行讲解,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知到知识,增加课堂的表现力。因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了用教条化的理论讲解去引导课堂,学生在学习当中,依靠笔记记录和记忆来对知识进行复刻运用,但是这种记忆度较差,缺乏较为敏感的记忆点,课堂表现力平平,学生的课堂反应也一般。因此,教师应当巧用物理实验与学生产生互动,加强课堂的表现力,让学生的记忆曲线得到强化,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声音》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其中有一课教师需要讲解与噪音有关的知识点,噪音的划分以声音的分贝为主要判断依据,教师单纯的说出数值,缺乏一定的教学表现力。
        2.4利用物理实验法加深学生理解
        抽象的知识点和较为严密的逻辑思维,是物理学科的特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如果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刻,那么就会造成知识断层,一个知识点的不理解会造成一个阶段的学习陷入瘫痪,因此教师应当强化单个知识点的表现力,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融化和凝固》这一堂课中,固体的融化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并且比较抽象,但从数字的角度和理论的含义来进行讲解,过于片面。教师可以通过记录实验结果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观察物体融化的过程,并且实时的记录物体的温度变化,来记录数字。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实验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的开展中也需要不断融入具有探究性的物理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发挥好引导的功能,有效提升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解决能力,为学生对物理进一步的探究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自制教具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价值[J].龙锋.实验教学与仪器.2016(S1).
        [2]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影响[J].曹丰锦.教书育人.
2020(01).
        [3]罗正琼.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4]李联胜.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探索[J].成才之路,2019(05):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