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建施工结构变形缝施工技术的相关分析

发表时间:2021/3/2   来源:《建筑设计管理》2020年18期   作者:陈锦勇 鲁超 钟准时 高艺萌 柯希江
[导读] 在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建筑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陈锦勇  鲁超  钟准时  高艺萌  柯希江
        中建四局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在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建筑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城市建筑数量的增加,建筑工作量的增加,各种新型建筑技术不断涌现。其中一项是房屋变形缝施工技术。这种技术是保证建筑质量的关键。在工程建设中,如何充分利用建筑结构变形缝的施工技术,搞好施工,是建筑行业和公众关心的问题。文章着重介绍了相关的技术问题及分析。
        关键词:房建施工;结构变形缝;施工技术
        房屋建筑结构变形缝的设计,必须应对异常复杂的建筑活动,但由于受温度、地基沉降、地震等因素的影响,计算其内力比较复杂,难以评估,因此,变形缝如果不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和施工要求进行,就无法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降低结构的稳定性,影响整个施工质量。所以,随着当今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提高变形缝的施工水平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1.房建施工结构变形缝的类型
        1.1沉降缝
        对于住宅建筑,若住宅总长度较大,土质与周边地区差异较大,基础降水等方法引起地下水位变化,造成沉降不均。在适当位置对沉降缝进行垂直分析,并考虑总体刚度或荷载分布(如平台和塔楼),作为将整个建筑划分为不同独立部分的主要基础,以确保建筑物的沉降物可自由地放置在不同的固定位置,不会造成损害。伸缩节与偏置节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在结构上,沉降缝可从建筑顶部和基础中分离出来。而伸缩缝则主要考虑温度变化。经常在地下。根本原因是没有分离。沉降缝的宽度受建筑物整体高度及工程基础实际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而伸缩缝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较小。
        1.2抗震缝
        正如名称所示,抗震缝是为了提高建筑抗震性能。在发生灾害时,能有效防止建筑物内的地震,并能对在建筑物内居住或工作的人员造成伤害。因挤压、碰撞而产生的变形,造成二次损坏。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必须符合有关标准和要求,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建筑物的安全。一般情况下,为提高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刚度,在地震作用下,地震作用缝两侧采用双柱或双壁,同时在建筑基础上设置全高度缝。震缝通常位于结构的敏感部位。目标是把结构划分为独立的刚性单元,使其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抗震缝通常沿着建筑基底的顶部分开并同时穿过建筑物。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地震接头最小尺寸应在50 mm到100 mm之间。
        1.3伸缩缝
        我们称之为伸缩缝,也叫温度缝。这种裂纹的产生主要是为了防止温度变化对零件热膨胀和收缩产生影响。可伸缩缝可连接较长的建筑(如工厂等工业建筑)。尤其明显的是分成相对短小而独立的部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保持建筑内部的空间和区域有较大变化,使基础上的所有构件更容易分离,使各构件成为相对独立的整体。在特定的使用过程中,能够实现水平收缩,并最终保证伸缩缝两侧的建筑能够自由伸缩。一般情况下,两条伸缩缝之间的距离应设置在60米左右,宽度在20~30毫米之间。
        2.房建施工结构变形缝的施工难点
        对于居住建筑,虽然结构变形缝的施工技术有所改进,但仍存在施工难度。其具体情况如下:
        2.1模板容易变形
        各种模板在房屋建筑结构变形缝施工中广泛应用。模板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不太稳定,存在变形、膨胀等风险。这些问题发生后,结构容易发生变形。连接结构可能达不到预期的设计效果。与此同时,在房屋结构变形缝施工过程中,模板移动现象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变形缝施工质量。
        2.2变形缝内模板卡死
        由于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低,模板在变形缝中被卡住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做会增加后期删除模板的难度,甚至会增加不能删除模板的现象。而缝隙的作用也难以有效地发挥,从而影响了住宅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3.房建施工结构变形缝施工工艺分析
        3.1沉降缝施工工艺
        现在的房屋建筑通常都会在主要建筑旁边设置一个平台。虽然房子之间的距离比较远,但不同类型建筑的基础却是相连的。沉降量在不同建筑物类型中存在差异。若施工过程中不能及时处理,将会给建筑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应科学合理地确定施工方案。沉降缝施工是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尤其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设置沉降缝:首先,在桩基础设计时,应充分保证桩基础周围岩层的稳定;为使有关各方充分满足条件,应尽量将沉降缝设在稳定性较好的地层区。在施工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桩基础的荷载、密度和自压抗。从而为实现埋深精确计算的具体要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抗震缝施工工艺
        居住建筑的抗震设计在地震时是个难题。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主要是科学合理地设置地震连接。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建造这个单元,它应该完全集中在安装地震环上。具体来说,应该根据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首先,建筑单位应该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例如:地区和建筑的地理环境,精确地确定地震链路的纬度,例如:抗震缝的高度。一般情况下,当建筑物的高度超过50米,而建筑物的地下层数超过3层时,应将地震链宽度设在4.5 cm左右。二是根据工程实际和设计要求,对构件进行合理优化,以保证在不影响建筑物内其它结构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进行地震连接;三是在开展具体的施工活动时,要准确计算施工项目各部位的抗震能力;对抗震能力差的地区,应采取适当保护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3.3伸缩缝施工工艺
        设伸缩缝的主要目的是使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均匀,从而提高建筑物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为建筑物的耐久性提供有力的支撑。对利用建筑工程进行伸缩缝施工工艺分析。当各项指标均符合有关规范和要求时,柔性绝缘体应填入其中,使其与建筑主体结构的伸缩缝绝缘,使伸缩缝看上去独立存在。在高楼楼顶增加加强层和通风层,并使其密封性好,以确保温差不会过大影响整个建筑的稳定。采用这种措施,可有效地保护伸缩缝。
        4.房建施工结构变形缝施工技术探讨
        4.1柱模板施工技术
        准确地为其它层设置模板,但不能设置变形接缝层。采用圆柱胎加固工艺对模板进行加固。支撑钢钉的端部保证了模板和支撑的精确连接,这样在工程完成后可以很容易地拆卸。确认柱模变形缝高度必须与托梁地面高度相匹配。顶部设计时,必须采用梁侧型作为支承形式,并通过梁的变形缝进行修正和固定。支杆调整到变形缝位置时,变形缝间距应在13厘米左右。无需重设支杆定位方头钉。柱子的另一端用长钻头钻通柱体,这样便于在变形连接处安装和打开模板螺丝。
        4.2撑条施工技术
        住宅工程中,加强施工技术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变形缝两侧的结构是不同的,所以支撑杆的构造方法也是不同的。一般是在托梁侧模板的位置上做模板,对模板进行充分支撑,将托梁支柱插入模板内,安装梁模板和支柱,用小钢钉固定,然后用木楔将其钉住。支护结构完成后,要及时拆钉木楔。
        4.3混凝土浇筑技术
        混凝土是住宅结构变形缝设计中的关键元素。为此,应正确运用混凝土浇筑技术,采用其他的浇筑方法,使建筑结构模板均匀受载。与此同时,要严格控制浇筑工艺,控制浇筑时间,可有效地解决初浇问题。与此同时,在每一块模板表面及时涂抹脱模剂,以防止混凝土在模板表面凝结,便于施工后快速拆模。
        总结
        总之,可以说,为进一步提高联合改造工程的改造水平,必须保证工程质量,充分发挥社会效益。本论文的介绍,希望能使有关单位不断提高施工技术,结合施工技术和变形缝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倪克凤.房建施工结构变形缝的施工工艺与技术分析[J].砖瓦世界,2020,(12):32.
        [2]付林青.房建施工结构变形缝的施工工艺分析及其技术的思考[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9):17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