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高田 (四川省邻水县九龙镇中学 四川 广安 6385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11-006-02
一、职业倦怠下对过去教学的反思
本人从教20余载,每天躬耕于三尺讲台,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累倒了:由于有点感冒,连续上了几节课后,嗓子哑了。这一刻我突然觉得身心疲惫,对自己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产生了一点松懈,这也许就是通常所说的职业倦怠吧。在我不能大声讲话的自习课上宣布:同学们自己学习。学生们欢呼:老师万岁。
虽然有点倦怠,但书还得继续教下去,在学生自己学习(有的学生无所事事)的时候,我也在思考今后的路该怎样走,在冥思苦想后发现:我(包括其他很多老师)过去的教学工作做了大量的无用功,首先,自己教这一环节上,往往一个问题多数学生已经解决,但我还在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这样自己累不说,对于已经掌握的那部分学生来说,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其次,在学生学这一环节上,很多作业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是能够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根本用不着布置给他们做,而我还要布置给他们做,这样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这使得学生做了大量的无用功。于是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老师课堂所有的时间都在讲,学生没有多的时间做作业,成绩差的学生就只能抄作业完成任务,基础较好的学生遇到难题时,没有时间去主动探究讨论学习,也就形成了对老师的依赖(反正老师要讲嘛)。总之,老师是教书的机器,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不能叫做学习的机器,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主动学习)
每次考试后,我经常听到身边的老师在抱怨:这次考试题这么简单,都是平时做过讲过的题型,怎么还考得这么差,不知道现在学生在干什么,对于这样的抱怨我也跟着附和,其实现在想来:真正应该总结和反思的是我们老师自己,你给了学生多少自己学习的时间。当你在讲的时候,也许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听,也许有的学生没听懂,也许有的学生似懂非懂,课后也没时间消化,以后再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也就还是搞不懂,做不出来。
我突然觉得:过去的兢兢业业是在害学生,学生的懒惰是老师惯出来,学生的厌学情绪是老师纵容出来的,学生的自信心是老师打击下去的。厌倦后让我清醒的意识到:我不能再害学生,也不能让自己累倒在讲台上,我的教学必须改革。
二、原来教书如此简单,学生学习如此轻松
近几年我校在推广一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其实我觉得教与学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我认为最重要原因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弱化了老师教这一环节。于是我向学生承诺:自习课我绝不讲课,让学生自己安排,甚至可以不学我教的科目(生物和数学)。这是我教学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以后要思考的是如何建立起教与学互相促进的机制,特别是在促进学生学这方面下功夫。
接着我用一周的时间对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重新评估,根据学生过去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分别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将一周的教学内容公布,要完成的作业题具体讲明。当然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有些简单的题目他们可以不做。我批改的作业主要是一部分学困生的作业,再抽一点时间将本周要求完成的作业题进行小测试,小测试的题目也不多,精选六七个不等的典型题目,规定不同学习小组的学生的正确率,达到了就算过关。对不能过关的学生要给适当的压力,就是请家长到学校来共同教育学生,让其重树学习的信心。这只是给其外在压力的一种形式,其实很少有学生过不了关,因为我给学生提的目标都不太高。
我尝试的教育改革试行了三周,这三周的教学任务是人体血液循环,这是初中生物最难的一章,是其它各系统联系的纽带,其中根据血液之间的凝集关系确定血型涉及复杂的逻辑推理,对于刚进初中的学生来说,由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说真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四五个学生以前每次考试的成绩都30、40分以下,甚至除了能懵对几道选择题以外,其它题根本就不能动笔。然而在这次的单元测试中,他们都能够及格,这种效果,我自己都没想到,他们本人也想不到,其他同学也感到惊讶。
初次尝试的成功,给了我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信心,学生的信心(尤其是一些学困生的信心)也重新建立起来,真的“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三、信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有一种通俗的说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往往培养起来的兴趣是经不起屡战屡败的挫折考验的,这种短暂的兴趣也是最脆弱的,是经不起打击的,厌学情绪也就很容易重新产生。
我觉得培养兴趣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学习获得了快乐,也就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也就树立起了自信心。我在前面教学实践中尝试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够实现,于是他们一次次地实现了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就一次次享受了成功的乐趣。当他们完成一个目标后,又朝着另一目标奋斗时,就在不断地享受着成功的乐趣,学习的自信心也就进一步增强。
当然制定的学习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对于我教的数学学科而言就是典型的考题,这样既便于学生去落实,也便于老师去检查。当然这个目标不能太高(没有下一句“目标不能太低”),这样才能让学生(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可能有的老师担心目标太低了,达不到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效果。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制定一个较低的目标,主要是为了让他们享受学习的过程,只要学习了,不管他能不能完成这个目标,他就有收获。这种收获可以是失败的教训,也可以是追求成功的路上各种情感及过程的体验。就象在体育竟技场上一样,一个运动员本来可以跳过160cm,但给他140cm的高度时,他也会奋力一跳,不然他会担心这较低的高度也过不去,也就没有机会去挑战更高的高度。另外,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我们多次发现一个学生能轻而易举地实现既定目标时,再给他定一个更高的目标。相反当一个学生多次完不成老师提出的目标时,就给他下调一个较低的目标。
把自己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置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不断与学生互相勉励,也是增强学生信心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在尝试教学实践的初期,曾向学生这样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无用老师,”(这话打击了很多的老师,但我把它作为与学生共勉的动力)“你们过去没有学好,是老师没把你们教好,不怪你们,过去我是一个无用老师,我现在争取做一个有用的老师,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我们人生梦想”“你们成才时,就是老师成名时”。
总之,采取各种手段激励学生同随时可能产生的懈怠和厌倦作斗争,让学生保持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的斗志。
四、适度的外部压力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保证
从大学的教育学到我工作后所见所闻的教育理论,我几乎没有看到有关“给学生压力”的论述,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回避谈论这个问题,怕有体罚学生之嫌疑,怕违背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是一些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极端后果的案例屡见新闻媒体后,对这个问题不管在理论界还是实践中,都不敢去涉及。
当回顾我们自己的成长历程的时候,不难发现,我们读书的时候,如果某位老师严厉一点(我们那时叫这个老师很凶很恶),这个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会先去完成,这事实上是这个老师的严厉给了我们很大压力。回到现实,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后也发现,身边同事如果对学生要求严格,那他教的学生肯定成绩好,(其实他的教学水平和我们大多数老师差不多)。相反有的老师课上得特别好,我们去听课时候,总感觉他的课无论从教学的科学性,还是从艺术性上讲,都无可挑剔,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不那么如人意。可见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不是因为老师教得怎么样(至少老师教得怎么样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因为学生有没有用心学。而学生是否用心,取决于我们老师如何去建立督促学生学习的机制。
每个学生都追求好成绩的内在动力和欲望,但同时也都有贪玩好耍的本性,我们采取的措施就是要尽可能地抑制其玩劣的本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其追求成功的动力。我的教育改革是尽量在课上堂上少讲或不讲,如果不给学生适当的压力,就等于放任学生自由散漫。当然这种压力必须是适度的,不能过大,否则结果会适得其反。当然也不能太小,不然他会觉得无所谓。其实我在教育改革的尝试中,请少量完不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到学校来共同教育就是给学生以适度的压力,只不过在他们的经验论述中,不愿去讨论这这个话题而已。这种措施也不能在同一个学生身上反复使用,否则会给学生和家长带来太大的压力,甚至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五、没有学不好的学生,也没有无用的老师
不知有哪位自以为是的所谓的教育家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无用的老师。这种说法是对我们很多老师的人格侮辱,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许多在教育第一线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老师。这种说法片面夸大了老师教的功能,过分强调老师教的作用,而否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否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及本身的性格和个性等综合性因素作用的结果,老师的教学只是其成长过程中很微不足道的一个因素。况且这位教育家判断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准恐怕就只是看他的考试的分数吧。不可否定地说,老师的教学能力有差别。但老师的教学效果是一个老师个性、情感、心理品质及人格魅力等多种因素作用结果,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一个老师有用无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各种手段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准确地说是让人的大脑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有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学习也很努力,在家学习的时间也很长,但其学习成绩就是不见提高。究其原因,学习目标不明确,当其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加上一些情感及心理因素的影响,精力不集中,思想上走神,大脑的神经联系没有专注在学习上,最终浪费的只是时间,收获的只是失望。
有老师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两个基础和学习能力平时都差不多的班进行了同样的教学活动。只不过在其中一个班上课时,课前提出明确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并且明确告之学生课后紧接着进行当堂课的教学内容检测,检测结果达不到规定的目标要给予适当的惩罚,而在另一个班课前不提任何要求。最后都做同样的检测,结果当然是前者让老师满意。这里课前提目标就是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手段,而相应的惩罚措施就是外部的压力。这两种措施结合起来由内而外地充分挖掘人的大脑内在潜能,提高学生课堂上听课的效率。
神经生物学家早有定论:绝大多数人的大脑结构都差不多,而其大脑潜能只开发出其微乎其微的很少一部分。我们老师可以做的就是服从自然规律,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尽可能地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能做到这点的老师就是一个有用的老师。能最大限度地集中精力学习,就一定能提高学习成绩,成为一个学有所获的好学生。
六、老师可以传授知识和方法,但永远传授不了技能
学生的主动学习代替不了老师的教,我主张少讲,但不是不讲。老师讲什么,由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基础决定,我在此赋予因材施教新的内涵,传统的对因材施教的理解是根据学生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而我的理解是还要根据所教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我过去二十年填鸭式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教学成绩,那只是一部分学生被动学习的能力较强而已,老师的教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老师能够教给学生的只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对基础知识而言,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出来的也不讲。我们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生,很多学生的基础差,因此对教材中的大部分基础知识还得在老师的引导和讲解下,学生才能接受。否则很大一部分学生如果让他们自主学习,既浪费时间,效果也不好。对于基本方法,是我重点讲解的,当然在传授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具体做法一: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时,总结提炼其中运用到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再引导学生将这种方法和思路去解决相应典型例题。做法二,在知识的应用阶段,特别是一章基础知识传授完后,对于本章常见的方法和思路予以总结,再去引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其实我在这里提到的教学过程,大多数老师也是这样做,并不是我的发明创造。
其实,传授知识和方法是较低层次的教学活动,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能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是我们教学活动取得成败的关键。
我们不能复制别人的成功教学模式,一个有成就的老师能够把自己教学过程中所形成思想和理念总结出来,但绝不应该把自己的教学模式拿去推广。而我所探寻的教与学互相促进的机制最重要方法是目标激励法和适当的外部压力法,而绝对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