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教学在智障学生肢体和言语康复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1/3/2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11期   作者:董珊
[导读] 随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思想,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音乐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逐步得以体现。音乐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形象的肢体语言以及优美的旋律等多方面,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董 珊 (齐齐哈尔市培智学校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11-024-02
        随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思想,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音乐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逐步得以体现。音乐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形象的肢体语言以及优美的旋律等多方面,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独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效地学习,并以此为依据组织、设计我们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还需要花更大的功夫去研究、改进、优化,来满足的要求,满足我们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有效学习的要求。
        一、 加强对学生的言语训练。
        智障儿童一般智力水平比同龄儿童低,且发展速度缓慢,大都不善言谈;这些孩子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口吃,吐字不清,语言表达能力差的缺陷,有羞怯心理表现或者任性、多动的毛病。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歌唱的教学。要顺利地完成音乐课的歌唱教学任务,必须让学生记住歌词,所以在音乐课中要重视歌词教学,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首先教师要用视觉媒体(电视,电脑)的优势,用形象的画面,艳丽的色彩,吸引智障儿童的注意,使他们的大脑皮层能克服抑制状态兴奋起来,这有利于补偿他们反应迟钝,感官范围窄,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缺陷。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使用电视、电脑,为学生展现学唱歌曲内容,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歌词,培养智障儿童的音乐兴趣。接下来为了使学生活跃起来,再采用按节奏朗读歌词的方法,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读歌词,用节奏带动词语;此外,教师还应对语言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运用“小步子多循环”的方法把歌词化简,从单字、两个字到三个字、五个字开始扩充。抓住学生表现出的一些微小进步,及时鼓励学生,如:“你真棒!”“有进步!”“继续努力!”这些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兴奋起来,心情愉快地学习歌词,感受音乐带来的身心的愉悦。
        二、丰富歌唱教学手段。
        智障儿童要学会一首歌是非常困难的,在音乐课中除了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外,还应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教会学生简单的律动,以及使用简单的乐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音乐课中通过音乐学习让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1、从语言节奏入手。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而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语言本身就是有节奏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名字、数字、儿歌、童谣等这些孩子们熟悉的语言中找出最简单、最小的节奏型,来进行最初的节奏训练。再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进行节奏训练,让学生感受、体验节奏。
        2、音乐和身体动作相结合。
        音乐应是和身体动作相结合的。人类音乐萌生之初皆为载歌载舞,这也是最符合智障儿童的特点。智障儿童更需要从身体的动作中去感受音乐,身体的动作又能产生节奏律动,用身体感受到的节奏律动可以内化为动态的心理平衡能力。所以,在音乐课中应从始至终贯穿身体动作的设计。
        3、乐器的运用。
        学习乐器可以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更多的兴趣,从音乐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的快乐。对于智障儿童,应该选择纯节奏性乐器,如:小鼓、沙槌、三角铁、音块、木琴、小铃等乐器。音条乐器音色美妙,打击乐器音调丰富。这些乐器不仅演奏方法简单,而且在孩子们眼里这些乐器又是诱人的玩具。在学生学完歌曲后,再让学生用乐器合奏歌曲,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
        三、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在歌唱教学中,我还注意结合歌曲教学,对智障儿童进行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教学情境对智障儿童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在音乐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我们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联以及所要探究的知识密切联系的情境,增强他们参与探究活动的激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比如,《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结合制作的课间,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小草从生根到发芽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进而将看到的事物用动作表现出来,于是学生们将各自的体验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了出来,有的用双手缓慢交替上升表现小草破土而出的姿态,还有的有身体的慢慢旋转来表现,都非常地优美生动。通过创编动作和表演,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锻炼,表现欲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更深地体会了歌曲的意义。
        四、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创设的教学氛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思维方式获得经验,提升认识,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教师建设性的指导下,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观察、操作、思考、探索的能力,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进而促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思维。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我给学生布置了收集、查找有关蒙古风俗习惯的作业,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开始收集。有蒙古的风俗习惯,还有有关蒙古丰富的物产等。上课时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蒙古的感受,我为同学们展示了蒙古族的服装及各种风情图片等,让大家看一看、摸一摸, 亲身体验到大草原的辽阔美丽,和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之后,欣赏歌曲,感受歌曲带来的美丽壮观的意境。学生的热情一再高涨,下课了,同学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意犹未尽。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发挥导向作用,通过正确的引导,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以上是我从事培智音乐教育以来所取得的一些点滴经验,今后还要加强和同行的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和业务水平,为培智音乐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