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扎根于生活——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浅探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王燕玲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
        王燕玲
        广东省广州市 增城区派潭镇中心小学 511385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传统小学教学中,语、数、外为教学的侧重点,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为应试考试做准备,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为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科学教学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目前很多小学学校都开展了科学教学科目,虽然与语、数、外等学科相比仍处于边缘科目,但其在教育中的地位显著提高。科学教学作为一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教学中需要开展生活化教学,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开展策略
        引言: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小学科学教学是一门以探究为主的自然科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在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现教学生活化,促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探究、去思考、去创新,培养学生全面能力。
        一、课内教学中,实现教学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课堂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性格特点还不够活泼活泼,在这一阶段开展科学的教学,需要教师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采取适合其身心特点、认知水平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做与想”有效融合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然科学知识具有源于实践、最终回归实践的特点。在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根据科学知识的实践性特点创设情境,能使学生进入具体的知识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情境中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开展有效融合科学知识的学习意识。情景创设在学科教学中的手段多种多样,如实物展示、实际操作、信息技术展示等。例如,在讲解“杠杆原理”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书本、图片、视频、实物等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易懂易懂,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比如,以学生常见的跷跷板为例,让学生思考为何可以让坐在两端的人一碰就倒,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天平带到教室,让学生自己操作,并思考天平倾斜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很好地创建了杠杆相关知识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有效了解杠杆原理,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基于生活实践,创新教学游戏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科学教育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教学游戏是小学教育展开的主要方式。在小学科学教育中,一般也采用游戏活动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受到学校人力、财力等限制,科学活动项目单调,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无法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小学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活动项目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

一是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引进各种素材,对传统活动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游戏兴趣,例如,当教师开展植树活动时,教师可以引进目前热门的动画片《熊出没》,让学生们对光头强砍树的行为及熊大熊二阻止光头强砍树的行为进行谈论,让学生了解绿化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护地球家园的理念;二是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该融入学生为主理念,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游戏。例如,教师在开展植树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种植树苗,让学生体会种植的过程中的艰辛,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三)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改不断展开,科学教学逐渐进行变革,越来越注重科学实验教学展开。科学实验教学的展开,改变了传统教学理念的弊端,促进学生自己动手去对知识的理论和结果进行探究,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科学学科是一种实践性、探究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展开实验教学,与该学科知识特征形成契合,能够促进学生通过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去进行实验探究、实验验证,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本质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科学实验教学展开过程中,应该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创新,基于生活实践进行实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勇于实验、勇于探究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磁铁”知识点时,组织展开小组探究实验教学,让学生自主从生活中收集一些磁体,然而带到课堂,有效进行合作探究,促进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二、课外教学中,实现教学生活化
(一)开展实践活动,实现教学生活化
科学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应该将科学探究活动扩展到课外,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部分知识时,教师在了解了水的热胀冷缩特性后,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探索植物油脂、酱油等是否热胀冷缩。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根据联系生活内容,有效进行素材引入和经验借鉴,以此来提高学生科学实验探究有效性。实践活动开展,不仅可以巩固和拓展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二)布置课后生活化作业,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使布置的作业生活化,一是,贴近生活的课后作业更能吸引学生,会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二是,生活化的课后作业相对简单,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来完成。例如,在“物质的变化与我们”教学中有一个“制作饮料”环节,教材赋予我们的任务就是制作橙汁饮料和柠檬汽水,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完成了柠檬汽水的制作,橙汁饮料的制作相对简单。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按照课本上的方法自己制作,与家人分享,并思考制作饮料时材料的变化。这样,学生能够在充满乐趣的环境中,通过思考完成作业,从而获得成就感,并提高对生活的理解。
        总结语:陶先生曾说过:“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所学的全部。”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使小学科学走出课堂的单调,进入生动的生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自然处处都有科学,生活中科学随处可见。在教学内容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尽可能缩短学生与科学的距离,让科学课堂更生动、更有趣,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科学对生活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公绪凯.浅议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华夏教师,2016(8).
[2]魏文杰.浅析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4(1).
[3]金银马.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J].科学中国人,20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