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为什么蕴含浓厚的乡土情怀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李娥
[导读]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
        李娥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中心完小
        【摘要】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镇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每个人对家乡的一种特别的感情,是对家乡一山一水的记忆,更是一种情怀。因此,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入情入境,引领学生从古诗词中学习传统文化,感受其中浓厚的乡土情怀。
        【关键字】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乡土情怀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华璀璨的明珠,其语言含蓄而凝练、意境深邃而又唯美,进而形成-种伟大的中华文化底蕴。它以精简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画面,营造出如痴如醉的意境,同时还表达出诗人真挚情感,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被人传颂,成了经典。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其中浓厚的乡土情怀不言而喻。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小学古诗词中为什么蕴含浓厚的乡土情怀。
一、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通过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对于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大多比较简单,多为风景描写、爱国情怀体现、亲情体现、乡土情怀等,为此,老师在课堂上要抓住重点,引导学生放眼社会,走进生活学习语文中的古诗词,对于教材中涉及的乡土情怀的教学主题,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培养学生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家乡民俗文化的魅力。古诗词教学也存在难点,简短精炼的语言对于小学生来说会显得难以理解,老师要多对诗人、词人当下所处的生活环境,历史背景进行讲解,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当下的心情,才能真正理解诗词的内涵。
        为什么要学习古诗词?可以说,古诗词贯穿了我们的整个学习生涯。因为古诗词中丰富的内涵、优秀的文化是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古诗词是古人优秀思想内涵的凝聚,反映了那个时代独有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二、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古诗词教学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生命的咏唱,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载体之一,古诗词教学对语文核心素养“文化理解与传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古诗词的内容变多,而且体裁也更加多样,这说明现在对传统文化、经典篇目的学习越来越重视。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加强对古诗词的学习,也是对民族文化、民族情感的维系与传承。将古诗词的学习结合生活,诗画结合、读写结合,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学习古诗词的能力,还能提高孩子的感悟力、想象力,陶冶情操,涵养民族文化气质。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与乡土情怀
        乡土情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小学语文古诗词中,有大量作品表现了作者对于乡土的无限眷恋,对于苦难人们的深切同情,对于国家的执着深情。
1.小学古诗词中蕴含的乡土情怀
        面对当代的社会,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学生回归平静,使学生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小学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乡土情怀对学生的精神家园建设来说至关重要。

唐朝诗人贺知章的这两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通过“少小” 和“老大”的对比,说明了一“离”一“回”在时间上的间隔,离家的时候还是少年,回家时已是老态龙钟,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悲伤与喜悦。“乡音无改”与“鬓毛衰”相对比, 写出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家乡的依恋,虽然与故乡相隔万水千山,在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但是对故乡、对家的思念之情丝毫没有减弱。杜甫的《春望》围绕“望”字展开,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在战乱时期想知道亲人是否平安的心情,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念家的一种情感。这些古代诗词中情感表达都是由家延伸到国,体现了舍小家为大家,牺牲自我以报效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从古至今,家和国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历经千年流传下来,它既是先辈们代代传承的文化结晶,更是每个人心头应当担起的重任。从中国古诗词的学习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志士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情感,更能感受到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统一紧密相连的广阔胸襟。中国古诗词浩如烟海,光彩照人,其中不乏表现国家情怀的名篇佳作。吟诵诗词歌赋,重拾传统文化,从浩瀚的古诗词中理解家国情怀的深刻含义,从而加倍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生活,感受先人对民族的热爱,对百姓的忧思,对国家的赤诚。
2.利用古诗词中的乡土情怀发展学生素质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从诗人的遭遇出发,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比如:我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的时候,我抓住这样的诗人经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这首诗的题目,让学生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经过学生的分析,同学们认识到这首诗写的内容是在过节的时候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作者为什么没有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在异乡的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话想和家人说?”这样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走进古诗进行分析,通过对古诗的具体分析,同学们获得属于自己的感受。学生这样表述:“这个时候的作者王维远离家人,自己要在外地度过重阳节。这是一个举家团圆的日子,想到远方的亲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更加深重了。”还有的同学说:“重阳佳节,本应该是兄弟们一起登高过节,但是偏偏作者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自然会产生对兄弟等家人的思念之情”。就这样,在这首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王维的经历入手分析作者的情感,学生认识到抒发羁旅愁思、思乡念亲情感的思乡诗的具体情感体验,掌握了这种类型的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了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利用古诗词中的乡土情怀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古诗词是一种高情操品位的精神文化的象征及代表,它象征着世间的真善美,揭示了现实的假丑。通过对诗词的学习,学生可以净化心灵,提高自身的审美及品味,对培养文化修养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华文化向来崇尚高雅洁之美,古诗词中注入了这种尚清意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则写出了诗人冰清玉洁、为官清廉、纯洁无私的磊落品格。学生多读这类古诗,品味古诗的涵义,体会诗人当时作诗心境,从而可以逐渐地摆脱低俗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总之,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国人的精神礼赞,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词以及明朝的诗词,这些经典的诗篇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精神风貌,当我们徜徉于这些诗篇之中,每个人心中的家国情怀便不自觉地被唤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随之油然而生。教育的宗旨不仅是教书,还有育人, 我们不仅要结合书本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蒋泽华,2015:《诗情画意学古诗》课外语文。
[2]智婷婷,2017: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
[3]王淑梅,2017: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