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30期   作者:黄桂雄
[导读]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黄桂雄
        广西省隆林县岩茶乡平班小学  533416
        摘要: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获得相应的解题策略。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其自身的数学专业性和综合素养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然而,部分教师受传统应试教学思想的影响,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数学素养的培养。教师一味地满堂灌、填鸭式的被动式教学,让学生丧失了主动进行解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牵制,自主思考的能力被限制,长此以往学生无法养成一个良好的解题习惯。
        一、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原则
        1、实际性原则
        由于数学学科属性,小学生往往会感到数学知识抽象难懂,无法理解乃至产生抵触心理。数学家华罗就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在小学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要紧密结合生活实例,具体又生动,便于小学生理解的同时能够使他们感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投人到学习中来。就如六年级学生般,急于提分而又只是一味地刷题,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只会越发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更加不愿面对数学问题。因此小学数学课堂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索,必须坚持实际性原则。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性使然,必须用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吸引其主动参与、深陷其中。趣味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话题设置,二是活动设置。话题的提出和问题的提出,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其次课堂的活动要设置的生动有趣,使得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不能只是教师一头热而学生丝毫不感兴趣,没有进步和提升。因此必须通过有趣的问题和活动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进来。
        3、重复性原则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反复多次地重复。只是一时新鲜或一时反响平平便就此作罢。小学数学尤其是六年级,老师急于提分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解决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能立刻提分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会更加方便掌握知识点和理解课堂老师所讲解题思路,对数学成绩的提高肯定会有巨大的帮助,但教师一定不能急功近利,只图分数快速增长,要坚持不断重复,这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原则。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1、激发探究兴趣
        为转变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就必须将学生作为课程主体,而不是教师,教师在课堂发挥引导问题探究的作用。
        例如,生解决“租船”问题,教师可以先在课件中展示问题,即“1名老师带领29名学生去海边游玩,大船租金是40元,小船租金是25元,他们怎么租船花费最少?”然后教师让同学们前后桌为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对问题进行探讨,结合课件将与“租船”有关的数学信息找出。很多学生都发现了课件中与解题有关的数学信息,比如,“每条小船可乘坐人数为5人,大船可乘坐人数为10人”,小组间通过列举法对实际情况分析,并对比分析。

最后调整两种方案,将成本最低的租船方案得出。最后,小组整理好思路,进行互动沟通,相互间取长补短,将统一思路形成。
        讨论1:通过算式30=5=6(条),25x6=150(元),得出租小船总共要花150元;
        讨论2:通过算式30=10=3(条),40x3=120(元),得出租大船总共要花120元;
        讨论3:对大船与小船合租。(1)租2条大船与2条小船,需要花费40x2+25x2=130(元);(2)租1条大船和4条小船,需要花费40x1+25x4=140(元)
        通过以上讨论,最终发现租船最省钱的方案是“租4条大船和1条小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要让学生学会为什么要这样解决。传统的教学模式会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解决问题的思路缺乏深人探究,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式,可帮助培养更填密、严谨的思维品质。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审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获取信息,并进一步进行加工处理。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审题习惯。审题习惯的养成是一件长期需要坚持的事情,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以下要求进行审题:首先通过读题,建立表象;其次通过二次读题来明确主要问题;最后一遍读题来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并进行标注。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容易迷惑的题目,在高年级涉及图形的面积求解问题“正方体的边长为20 cm,现将边长增加到35cm,求现有的正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边长为20cm,现将边长增加了35cm,求现有的正方体的体积?”审题不细致的学生很容易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计算,忽视了“增加到”和“增加了”之间的区别。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类似的陷阱题型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数学意识,促使学生在以后的审题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易混淆的字眼,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
        3、强化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即反向思维,通过借助于事先所知道的结果来将问题的未知条件找出来,通过逆向分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采用逆向思维进行解题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化。
        例如,在进行百分数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以下例题“已知商场搞促销互动,某一种商品已经连续降价20%,现在的价格为144,求商品原来的价格”,如果学生按照正常的思维进行解题的话,不容易获得解题思路。因此,该题可以采用逆向的解题思路。其解题口诀为:单位一知道用乘法,不知道用除法,多加少减。逆向分析的过程为:先求第二次降价之前的价格,即单位一未知,用除法、降价为“少”,用减法,因此该过程的列式为:144/ (1-20%)。下一步得出分析仍然采用“除法,减法”的解题思路获得原价格。由此可见,逆向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获得答案,该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仍不够注重,缺乏一定方法及策略。为此,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把握整体教学计划,对教学方法灵活设计、应用,真正将理论与问题结合,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帮助其为今后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赖宁飞.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8,(10):159.
[2]郇庆红.小学数学课堂内解决问题能力的探究[J].家长(中、下旬刊),2018,(12):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