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富
乌鲁木齐市第四十四中学 830000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人们要掌握这一技术,离不开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而这个阶段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种习惯——就是良好的读题习惯。对多数同学来说,所谓“难题”,不是难在解题上,而是难在读题上,即“高起点,低落点”,真正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解答起来就水到渠成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创造读题的机会。
我们经常会埋怨学生不读题瞎做题,试想一名小学生怎会自己养成读题的好习惯?单凭教师在每次测验后教育:“你看看不读题,行吗?”这是远远不够的。这个习惯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才能逐步养成,因此在课堂上学生每解决一个问题前我都注意提醒学生:“现在要先干什么?”学生顿悟:“要先读题。”我又会趁机向学生渗透读题的方法:“题目中告诉我们了哪些条件?根据这些条件我们能够知道什么?题目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哪些条件?”使学生明白读题并不是单纯读就行了,而是应该剖析出题意。
二、教给正确的读题方法。
1、认真读题。
⑴指导学生读题,要求边读边思。主要用默读方式。一开始默读有困难,可先用低声读,然后过渡到默读,一定要纠正部分学生扯着嗓子高声读题,却不思考题意的坏习惯。
⑵反复仔细地读两至三遍,甚至更多。第一遍,先要求学生把句子读通顺,不要把数字、字词读错,或把句子读破了;第二遍,可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题意,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如关键词语要加重语气地读。这一“招”实践下来效果很好。
⑶逐步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多为学困生提供机会。
我作过这样的实验:学困生拿题目求教:“这道题不懂”,我不作讲解只说:“你读读题让我听听,”如果仍不懂,我让其再读一遍。这样读两遍,老师不讲,学生慢慢地懂了。
读懂题,理解题意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要读懂题意,正确地列出算式,可以分“初读”和“细读”两步进行。
初读
先将题初读一遍,弄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并用双竖线“‖”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分开,用横线“——”把条件断开,把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
例如:“王鹏家今年第一季度共交了水费138元。其中三月份交水费48元。‖前两月交了多少钱?王鹏家平均每月交多少元水费?
⑴把题中的已知条件,所求的问题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这样第一个问题就解决了。
指导思考第二个问题:王鹏家平均每月交多少元水费?
⑵读懂图。要求王鹏家平均每月交多少元水费?就需要知道总数和份数,从图上很容易看出来,就是把王鹏家第一季度共交的水费平均分成三份,用除法计算。
⑶列式解答。
细读
?应用题是数量关系和语言文字的综合体。因此,解答应用题必须具备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如果学生连题都读不懂,就谈不上正确的解答。
??要让学生知道读题不是单纯的读题,要抓住题中的关键词语去读、去理解,才能更快更好的解答应用题。
2 、细划符号。
有些题目,只反复读,认真读,学生仍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为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理解重要词语的意思,理清数量关系,可以指导学生划划点点,加上标注,或者补充词语,在关键词语下面画上——,帮助学生理清关系。
例如:商店原来有一些电冰箱,又运来28台,卖出43台还剩 17 台 。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台?
3 、复述题意。
语文课中,用复述课文大意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弄懂课文内容,这个经验也可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些应用题是用书面语言叙述的,比较难理解,可用口头语言来复述题意,从而检验是否真正弄懂题意。
⑴一般复述题意例:
买苹果和梨用去 6 元 2 角,苹果值 3 元, 1 斤梨的价格是 8 角,买了多少斤梨?
如果学生这样复述:妈妈买苹果和梨一共用去 6.2 元,其中买苹果用去3元,已知买一斤梨 0.8 元,求买了多少斤梨。
说明他已弄懂题意了。复述题意的能力是不断培养起来的,一般是先按教师的提问复述,再由学生独立复述。
⑵对关键词句复述。如:“一堆煤,计划烧30天,每天烧65千克,实际每天多烧10千克,这堆煤实际烧了多少天?”
题中的“实际每天多烧10千克”,让学生复述,强调是“实际每天比计划每天多烧10千克”,这样对理清数量关系大有帮助。
通过“一读二划三复述”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理解能力。
三、激发学生读题的兴趣。
尽管我们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读题机会,又教给了学生读题方法,要想效果更好,还需要培养学生浓厚的读题兴趣和家长的配合。当做练习有了一定的经验,学生便有了凭经验做题的偷懒思想,而忽视题目的要求。在这时,我们不妨采用多种形式,变换读题方式来刺激学生读题,比如让读题最棒的小朋友当小老师为大家读,当小老师是小朋友觉得最荣耀的事,因此大家都努力地把题读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那个。这样摒弃了单一的读题方式,把读题置于比赛、活动甚至游戏中,自然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
四、家校联系,共同促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都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同样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因此每当学生带回必须读题做的练习时,我总会让信息跟踪过去,让家长明白孩子独立作业的重要性,友情提醒家长和我配合,让孩子养成读题的好习惯。首先不要一开始就帮孩子读题,让他们自己去读,实在不认识的字,告诉他查字典解决,反复读帮助理解。实在不理解的,最后再帮忙解释。如果看到孩子有错题,也不要太担心。督促孩子反复读题,查出错误原因,把错题更正。
总之,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读题习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题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读题训练。让学生在“恒”的行动,“趣”的方法中,逐渐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