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拓展课程,点亮校园文化——关于拓展性课程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思考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30期   作者:汪国琴
[导读] 学校开设各种拓展性课程,很多都是在基础性课程中无法学到的东西,它是作为基础型课程的补充和扩展,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有利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特长的培养。
        汪国琴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马鞍中心小学 312073
        【论文提要】
        学校开设各种拓展性课程,很多都是在基础性课程中无法学到的东西,它是作为基础型课程的补充和扩展,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有利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特长的培养。如何让拓展性课程更好地发挥作用,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我想可在平台搭建上、阵地建设上、内容创设上、形式创新上、评价管理上,精心组织设计,从而点亮校园文化的特色。
【关键词】 拓展性课程   文化特色
        所谓拓展性课程,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自愿而组织的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活动。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其爱好特长,也是校园文化中一道生动鲜活而又斑斓美丽的风景线。
        一、平台搭建上发挥文化特色。
        学校的拓展性课程可以分校级、年级和班级三个平台,形成“校级带班级、集体促个体、特色显个性”的校园文化。
        1.校级活动。校级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龙头”,它代表着学校先进文化的发展动向。师资队伍、活动场地都相对优越,校级活动一般可分为“体育”、“劳技”、“艺术”、“科技”等板块,活动时间相对多,成果也相对丰厚。?
        2.走班上课。在年级组中,根据年级组老师的特长,开设拓展课程,同一年级组中,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愿选择活动,固定时间统一走班参加活动。这样合理利用年级组中师资特长,让更多的学生能有自主权,提高活动的积极性。
        3.一班一品。一班一品是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活动,全班同学共同参加,共同受益。班级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便于组织,时间与空间安排以及内容安排都有较大的灵活性,既可以安排每周一次的活动,又可以配合一个活动主题,集中安排。
        ?
二、阵地建设上形成文化氛围。
        拓展性课程活动的持久性和实效性,取决于组织严密和管理得力,还依赖于活动途径的开辟,活动阵地的建设。
        1.活动经常化,即利用阵地经常性地开展活动,如在书画长廊里定期举办书画社学员作品展;在宣传窗中,展示电脑科技作品,优秀征文等;搭建“星光大道”,让舞蹈队,诵读队等学员登台演出;举办“百灵鸟演唱会”,让合唱队的学员展露才华。            
        2.展示社会化,即活动阵地要向社会延伸,如舞蹈队、合唱队可以与社区文化礼堂联系,定期为社区表演节目,既锻炼了自己,又服务于社会;书画社的队员可以利用节假日,走进社区写生创作,送春联。这样不仅拓宽了兴趣特长培养的空间,还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3.场地固定化,即活动的阵地也要相对固定,这样随时可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布置“我能行展示台”,可以张贴在活动中学到的,创作的得意之作,而且可以经常性地更换。
        
三、内容创设上提高文化品位。
        拓展性课程活动如果缺乏丰富多彩的具有文化张力的内容,就失去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也就难以奏响校园文化的美妙乐章。


        1.知识性,活动要立足于学知,益知,增能,诵读组少不了咏诗诵文;科学小组离不开科技小发明;就是体育类活动也要学习竞技强体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注重知识点的指导,引导学生在自觉的活动中,积淀应有的知识底蕴。
        2.趣味性,活动要以趣为本,适趣而存,激趣而兴,如美术类活动,不仅要学绘画基础,而且要搞泥塑木刻,如版画制作,石头画等;科技类活动,不仅要学科学常识,更要动手创作小发明。让学生真正感到活动的乐趣,并乐此不疲。
        3.新颖性,辅导教师要多动脑筋,多用点子,使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有新尝试,新体验,同时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启新窗口,增加新视野,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渗透创新教育,且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其功效将更加显著。
        4.生活性,拓展性课程内容也可以开设实践类项目,如种植养花,制作传统美食、传统工艺、手工坊、印染坊等等,可以家校协作,邀请家长来校做指导老师,在材料的选购,制作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四、形式创新上展现文化乐趣
活动促兴趣,活动课也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举行各种喜闻乐见的趣味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竞赛活动。开展竞赛活动,对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促进作用。竞赛活动可以多种形式,取个新颖点的名字,如:“美食大比拼”、“我是演说家”、“小小辩论赛”等。
2.游戏活动。兴趣活动的特点就是趣味性强,深受小学生的喜爱。活动时,可以不受整齐划一的课桌椅的约束,随时调整组合,开展趣味游戏,如,接力游戏、抢答游戏、成语接龙游戏、抢位置游戏等。
3.实践活动。活动课上,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设计让学生动手动脑,制手工,做美食,种蔬菜,养花草等许多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帮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评价管理上体现文化功能
        拓展性课程活动与正常的教学相比,有很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忽视了活动的管理,就会使兴趣活动走过场,摆花架子,就谈不上好的收效。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抓好活动的管理。
        1.实施“计划管理”。学校把活动的开展列入教学工作计划,指导老师要有具体实施计划。要求各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兴趣,选择一个活动项目,确定参加人数、对象及活动方式。活动中有记录、有措施、有总结,并定期与学校管理部门交换意见,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好各项活动。
        2.坚持“量化管理”。在具体操作中,要把活动的计划、执行、组织、落实以及成果评价等内容进行量化打分。根据考核细则,采用自查、互查的方式进行,确定个人活动成果的分值,公布成绩。
         3.采用“典型管理”。对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典型,要及时表扬。每学期结束前,组织评选。如“十佳个人”,“十佳团队”,“十佳项目”等。特别是对于参加比赛夺得名次的活动个人,学校应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发挥“典型管理”的示范作用。
        4.实行“全面管理”。要求人人参与,人人都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从活动的开始到结束,都必须有严格的设计和过程管理,并不定期进行成果交流,如开展成果展示会,才艺大比拼等,以此来全面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拓展性课程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更能发掘出学生巨大的创造性潜能。学校要利用这块阵地,将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使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锻炼自我、成就自我的宽广舞台,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舞台上找寻到属于自己的角色,陶冶自我,享受快乐!让拓展性课程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