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娟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夹沟初中小学部 234102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规定语文课程性质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就是语文课程的两个特征,而这两个词语也直接指向了语文教学的目的与核心——教学语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理解并运用语言来表达。
但是,这些年里语文承载了太多的重负,既要关注这个,又要关注那个,结果收效甚微。因为各种教学手段、各种教学形式、各种教学内容无原则的充斥到语文教学中来,语文表面上热闹起来了,但是学生却更多的失去了和语言文字亲近的机会,更多的失去了提升语文素养的本真。而另一个极端就是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或者说在应试色彩相当浓重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讲、学生的记和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单一色调。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学生的思考几乎停滞,学生的说、读、写的机会实在太少——于是,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是很难展现的。而在提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改革中,我们教师就要开始朝向“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目标,引发学生的学、思、情充分发展,使得“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得以体现。
那么,这两大特征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该如何体现呢?
我想,“综合性”就是体现了学生学习语言,进行“语言文字运用”时多种能力、多种综合学习活动的综合展现。比如,在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之前,需要对文本通过反复阅读,甚至是诵读达到充分理解,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体味作者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等问题,当情感升华,当学到了表达的方法,从而“情动而辞发”,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这不正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展现吗?也就是说,语文需要运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展现所学、所思、所感。比如我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在学生充分阅读和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已经能够背诵的情况下,开展了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引导学生表达。从“教课文”转为“教语言”,我让学生在课堂“说春天”,可以模仿书上的,也可以说自己观察的。有的说:“一阵阵春风吹来,小草偷偷地从地底下探出头来,他们穿上了准备已久的绿裙子,多像春天的眉毛啊!”有的说:“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有粉红的、嫩黄的,远远望去星星点点,多像春天的眼睛啊!” ……孩子嘴里的春天精彩纷呈,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千枝万枝出墙来” !“学而能用”——这,就是新课程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而“实践性”则体现为语文学习的“践行”,它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实践”,也体现在学生生活中的“语言实践”。比如,生活中发现错字进而改正;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使用语言实施写作;结合学习、理解进行阅读等等,这些都是“语文实践性”特征的呈现。
还是教学《找春天》这一课,为了充分体现语文的实践性,我课前布置孩子们去野外观察,寻找春天。
我问小朋友:“昨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到野外去找春。你们去找过了吗?”他们都大声说“找过了。”我又问:“你们从哪些地方找到了春天?”一个平时学习很认真的孩子说:“我从早开的野花上找到了春天?”又一个说:“我从嫩绿的小草上找到了春天。”还有的说:“我从粉红色的桃花中找到了春天。”孩子们的回答很合我意,我觉得这课堂我肯定能上得很圆满,忽然一个平时很顽皮的孩子站起来说:“老师,他们说得都不对,昨天我和妈妈去广场找春天,却发现现在好象还不到春天。因为我们看到的小草还是黄黄的,也看不到野花,广场上的大部份树还是光秃秃的,并没有像我们课文里写得那么美。”这不是与我唱对台戏吗?听到这孩子的回答,我先是一愣,而后,我问其他同学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胆大一点的孩子就说也没有找到书上写的那些春天的景色。
这堂课我发现孩子的回答很苍白,举手的人也不是很多。这时我感到有点矛盾,是避开这一问题的焦点,就事论事,上完课文呢?还是暂时放着这篇课文,让孩子重新体验后再上。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采取了第二种方案。过段时间,让孩子重新体验后再上。
大约三星期后,我先去体验了一下,到田野里走了走,我又让孩子重新体验,而后又开始了《找春天》的教学。(截取一个教学片断)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去找春天,你们都去找了吗?
生:去找了。
师:这次你们看到的与上次有什么不同?
这下,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都纷纷举起了手。我让上次与我“唱对台戏”的那孩子说。
师:请吴敬轩回答。
吴敬轩:这次,我和妈妈又去广场找春天了,我真的找到了春天。我发现春天在树枝的嫩芽上,我发现春天在广场的绿草坪上。
生2:我也去广场找了,我发现春天在小鸟动听的歌声里,我还发现春天在小朋友们放飞的风筝上。
生3:我让爷爷带我去山上找了,我发现春天在山坡的野花上。
生4:……
师:是啊,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向我们走来。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看到了一个多么美丽的春天,有一个小朋友也像我们一样,走进了大自然,去找春天,它把自己找到的春天给记录下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春天的美丽好吗?
生(很开心地):好。
(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始学习课文)
就这样,我和孩子们带着真切的感受走进了课文,这堂课,我觉得很轻松很快乐。
以上是我在教学《找春天》时的两个不同的教学片段。在第一个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去体验生活,而我们这里的初春乍暖还寒,学生实际上是无法体验到春天的美丽的。如果我不管学生是否有生活体验而照本教学,在识字、读写方面我也能够按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的这种学习却是照本宣读,就事论事,为学课文而学课文,根本体会不到春天的美景。至于热爱春天,去观察自然、发现自然的奥秘就更无从说起。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更是无从谈起。而我在第二个教学片段中,却觉得收获很大。这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尊重孩子对生活的体验。”关注生命是教育的本真所在。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是师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总而言之,“语文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十多年的课改让语文人警醒,语文应该切切实实做点自己的事了,做点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事,那就是学习语言文字,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习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