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丽月
福建省福安市城北中学 355000
摘要:国学为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内容,国学经典则是其中的精华。诵读国学经典对于提高自身修养是极有必要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进行国学诵读实践,增强学生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实践;语文教学;国学经典;诵读
引言:初中学生正处于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需要得到教育者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国学经典诵读就给学生提供了追溯中国文化源头、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最终增强自身素质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国学经典诵读也给教育者以培养学生的全新途径。
一、重视诵读训练,指导学生诵读方法
经典诵读绝不同于普通课文的朗读,也不同于普通课外读物的朗读,如何熟读成诵,如何在不断诵读中体会作者情感与古人智慧,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训练。
(1)确定国学经典的形、音、义
国学经典中有较多文言文内容,其中多音字、生僻字、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方面的内容是初中生难以完全理解的,就需要授课教师引导学生查询工具书,查找相关注解。在了解字词正确读音和基本注释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确定字词读音以及含义。
(2)讲求诵读方法
文言文的“句读”是朗诵的关键,诵读时按照文言文规定的节奏和停顿,既可以让诵读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句意,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另外适当重读、注意语速、把握诗文语气语调、设身处地产生情感共鸣等诵读技巧也需要授课老师予以关注。
二、通过营造良好氛围,带动学生朗诵兴趣
国学经典诵读在正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的初中生眼中是较为枯燥的,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有益于诵读的良好氛围,让处于集体中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诵读的兴趣,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教师不要按照往常教学习惯布置诵读作业、安排任务,否则会影响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身心特征引入一些激发其诵读兴趣的活动,如小组比赛、演讲辩论、趣味竞猜等等。这些带有竞争性的诵读方式,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能够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激发起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朗诵的冲动。
三、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学本身就包含了一些国学经典内容,其中又涵盖了韵文、散文、诗词歌赋等多方面。那么语文教材内容就是点,国学经典就是面,点面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深入到教材蕴含的国学经典。
教学过程当中,就需要教师把教材上相关部分内容讲透,并引导学生延伸思考教材之外的信息,顺势将国学经典介绍给学生,一步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例如:在讲到《史记·陈涉世家》这一课的时候,碰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一句,大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之,并认真揣摩作者的雄心壮志。并且在教导学生充分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其中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引用相关句子或使用相同的表达方式,这样就可以活学活用。通过《陈涉世家》,又可以扩展出《史记》的体例、作者生平、《史记》其他优秀篇章等环节,将国学经典引发出来,阐述地更多,更吸引人,这样学生愿意诵读,乐意诵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四、初中语文教学中借鉴古代先进教育方法
古今中外的文化教学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其中中国古代教育过程中就产生了很多有道理、有效果的优秀教育方法,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这些教育方法会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教育理念放到今天也是不过时的,也是完全可以吸收到课堂中来,这就是在国学经典中发掘古人的智慧,并为我所用。
古代文学讲究意象、意境,在教学当中呢教师也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来讲诗文变换成一幅幅图画,来帮助学生想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文字与含蓄的意境之间的联系。教师当然也需要适当配以生动形象的表述,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地融入到文学所构建的意境里面去,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
此外,古代传统教育方法中自主诵读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许多近代大文学家如毛泽东等等都通过私塾等形式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学基础,也为以后的创作实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让学生反复诵读经典,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渐渐领会到诗文的意境和国学经典中的经典在什么地方。
结束语、综上所述,推动国学经典诵读在初中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播,有助于学生眼界的开拓,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有助于初中生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树立,此外对完善教育方式,提供教育方法,提高素质教育水平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者可以采取多种途径来使学生走进国学经典,在国学经典诵读中陶冶自己。
参考文献:
[1]丁建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践国学经典诵读的途径漫谈[J].学周刊,2019(08):114-115.
[2]赵雪莲.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践国学经典诵读的途径[J].甘肃教育,2018(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