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齐河县潘店镇中学
内容摘要:当下农村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县城初中就读,这就导致农村初中的生源越来越差,学困生也就越来越多。语文学科的学困生,会直接导致他们所有学科学习的阻碍和困难,进而影响到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语文老师要高度重视该群体的学习状况和水平,有针对的改善教学措施,促进学困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本文将对当下农村初中语文学科中学困生转化策略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农村初中;人文关注;真情鼓励;转化策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在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基础越来越薄弱、语文素质越来越差的当下,“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并非朝夕之功。学困生的转化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俗话说:“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根据不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地措施,最大限度地缩短差距,就一定能够为学困生打造一片学习的蓝天,任他们自由而快乐的翱翔!
一、倾注人文关怀,开启学困生心灵之窗。
俗话说:“浇树浇根,育人育心”。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转变学困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倾注人文关怀,师爱付出与流露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合作心灵沟通的过程,它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终。
1.树立信心,是转化学困生的前奏。
学困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严重,总以为自己低人一等,他们常常遭受到好学生的歧视、家长的打骂,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要想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树立他们自强的信心。作为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学困生用心要精、要细,不可打击、挫伤,要像慈母一样,把全身心用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间接喜欢你任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学习上,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要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切忌训斥、恐吓。还可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收、发作业本,也可安排他们跟好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上,教师要关心、体贴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2.真诚关爱,是开启学困生的良药。
学困生有着独特的内心世界,他们比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爱心倾注,他们像弯曲枯黄的幼苗需要雨水滋润,需要阳光温暖一样需要我们老师的尊重和关爱。平时要把目光更多的关注在学困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多沟通交流。多一个关心的眼神;多一句问候、了解;多一次闲谈家常;多一次游戏活动的参与,都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亲其师,自然信其道”。心的距离近了,不论是教学的实施还是教育的达成,学生自然就会欣然接受,对你敬爱有佳。
3.理解尊重,是打开学困生心灵的钥匙。
面对学困生出现的学习上的差异,行为上的差异甚或严重的行为过失,教师要学会设身处地正确认识、理解和诱导,要站在“人”的角度尊重他们的人格,对可取之处应予及时肯定,切不可以“恨铁不成钢”,用过激的言行刺伤他们的心灵,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破罐破摔”。爱默生曾中肯地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二、主动出击,帮扶学困生前进。
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往往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自卑感, 正是由于他们缺乏学习的兴趣,所以一般遇到困难他们不会主动去请教。作为教师要主动关心他们,主动帮助他们,并且要发动学习好的同学也主动去帮助他们。
1.建立学生“一帮一”学习小组。
各班在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建立“一帮一”辅助网络,让学困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接对同学,让优等生辅导学困生释疑解难,温故知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拦路虎”,克服消极、畏难情绪。同时,教师在备课时也要注意设计帮扶学困生的环节,设计一些符合学困生实际水平能解答的问题去让他们回答,促使他们能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
2.建立教师“一帮多”活动。
教师与多个学困生结对子,建立师生帮教网络。规定每周帮教的次数,合理地安排好指导的内容,利用课 余时间帮助他们读、背诵课文,默写生字、新词,陪着他们一起完成课外作业。
3.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展示自我。
学困生往往会被老师和同学们遗忘,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时刻 把学困生放在心上,要给他们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展示自我。苏霍姆林斯基说:“对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做出最后的、绝对的结论:某某学生什么都做不来,他的命运就这么注定了。”“一点点成功会给他带来无可比拟的欢乐、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此,我会经常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布置浅易的作业让他们做,甚至是一些难题,连学习好的学生也难以完成的题也让他们进行尝试。有可能学习好的同学做不出的题、回答不了的问题,学困生通过激发思维,激发灵感,也有可能完成和回答。一旦他们的答案接近或类似正确的答案的时候,马上予以肯定,并引导他们向前迈进,直达正确的彼岸,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没有遗忘他们,并且非常重视他们,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形成。
三、真情鼓励,让学困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成功教育”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实施原则是:实行“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运作方式,从而使教育、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对于“学困生”的帮助和教育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期望值过高。对于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一定要及时的真诚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同尖子生一样,甚至更多的享受到成功的体验,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就提高了,荣誉感更强了,对自己的要求也就高了,自然作业质量、作文质量、回答问题的质量也逐渐提高了。我现在教的这届学生中有几个“学困生”差得几乎对哪一科都没兴趣,但是他们都对语文情有独钟。因为我对他们特别偏爱——降低要求,并且及时表扬、鼓励,经常给他们贴个小红旗,扣个“奖”字戳以示褒奖。这点小小的鼓励,就把他们乐得一节课合不拢嘴。教学《岳阳楼记》、《送东阳马生序》这样长的文言文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作文中最初只能简单叙事,到现在500字的记叙文还能在叙事中写出点文采呢。激励的确是一剂治愚的良药,我是深感其药效之佳了。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有效转化学困生,就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爱心,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要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关注,调动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浅谈后进生的转化策略[J].孙艳玲.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7)
[2]浅谈当前农村初中后进生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J].毛天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9)
[3]白玉荣.探寻中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