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9期   作者:张真鹏
[导读]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张真鹏
        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第二中心小学363107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这项能力能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能领会文章更深层次的情感。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去拓展语文阅读的途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阅读,帮助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思维。本文主要根据核心素养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阅读能力
        引言:阅读能力主要就是要让学生们具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这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去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的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由理解和分析等要素组成,只有当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让自己的阅读能力有质的飞跃。如何根据小学语文新课改,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当前亟需解决的教育问题。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掌握阅读理解力
        掌握阅读理解力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对于学习其他的科目也起到了积极影响。要想学好语文,最有力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阅读理解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学生具备鉴赏、理解以及对文章的感知力。另一方面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要能够展示表达出自身的个性、兴趣、情感等阅读意识。
        (二)掌握语言表达能力
        拥有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通过语言表达能力和言谈举止来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主要包括阅读的习惯以及阅读的情感态度等多种层次的表达。语言表达涵盖了书面和口头两种表达形式,书面表达就是老师要让学生通过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表达时,能够将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描写的生动形象。而口头表达就是要求学生要根据文章的语境,组织好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态度。
        (三)掌握思维发展能力
        对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来讲,教师在教授知识时,要根据读写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教师们利用联想教学的方式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感知和判断身边的事物与语文知识尊在的关联。教会他们善于运用概括的表达方式来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使学生能够养成创造性和灵活性的语文思维发展能力[1]。
        二、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采用合作探究式阅读教学
        针对于当前的教育环境而言,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教育与引导,合作学习这样一种模式前景广阔。合作学习不单单体现在学生相互之前的交流与学习,也可以应用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与合作。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将学生分化成一个一个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共同讨论学习,要尽可能控制每个小组人数一致,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常规而言,每个小组设置在五到七个人之间就可以。

划分好小组后,老师要积极引导组员之间相互讨论,相互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一种氛围,通过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海底世界》一课为例,本节课主要教学目标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想象诗歌中描写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要想读懂课文,首先要认识理解生字生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交流生字的写法,采取组词造句的方法加深理解。随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小组之间讨论交流文中描绘的画面,再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相应画面,来赏析文章[2]。
        (二)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思维训练
        回顾当前的阅读教育,仍惯用过去“串讲与解释相结合”“满堂罐”教育理念,这些仍是我们大多数人接受教育的方式。一味地灌输与接受,忽视启发与发现,求同存异等现象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自身思维的培养,加强了学生的思维惰性,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正因如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找准时机,刺激学生,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与作者产生思维上沟通与碰撞,以此带动自身的提升与发展。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迎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采取学生思维能力的相关训练,效果才会立竿见影。思维训练是同伙一定的过程,对思维能力、方法、态度等多元的思维要素针对性地系统训练,以此来提升学生个人总体思维水平的训练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将思维训练融入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以部编版小学语文《燕子》一课为例,这是一篇散文,主要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空中和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景象。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燕子的?”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找寻答案。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意识。
  (三)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品读
        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品读的方法去进行阅读,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行文脉络和作者得思想情感,还能够指引学生去从中感悟更深层次得哲理和意义。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通过指引启发,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进而提高课堂的阅读学习效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惠崇春江晚景》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含义,体会诗词的唯美意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进行品读这首诗词,根据古诗中描写的景色画面,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教师再用具体去描述这个景象特点,让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再去进行仔细品读琢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让学生感受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让学生通过仔细品读,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通过在课堂上开展品读训练,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提升自身核心素养。
        结束语
        通过本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来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激发出小学生们主动学习知识的欲望,以此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张春花. 浅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 教育, 2016, 000(004):00065-00065.
        [2]焦士国.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教学策略探讨[J]. 中国新通信, 2019, v.21(15):2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